書接前文。
“‘勇者猶豫不決,不如一個懦夫??v然有堯舜的才華,但是閉口不言,還不如聾啞之人?!C上所述,成功的關(guān)鍵在于當機立斷地行動。一件事情成功很難,但是失敗很容易;時機等到很難,但錯失它很容易。時間一去不回,將軍好好思量思量。”韓信還是猶豫不決。
我們可以看出,韓信拒絕中立三分天下的原因,條條都是出自個人感情,沒有從政治角度考慮。蒯通也看出了這一點,既然韓信不采納自己的意見,蒯通也死心了,后來就裝瘋賣傻,做了巫祝。
到這里,蒯通算是淡出了韓信的視野,我們不禁要問,蒯通為什么會那么處心積慮地勸韓信自立呢?有兩種可能,第一:韓信成了事,他也能封侯拜相。第二:唯恐天下不亂,施展自己縱橫家的本色。無論如何,這位江湖傳奇人物還是在歷史上留下了絢爛的一筆。
蒯通的言辭非常精彩,他的話要比武涉的話更能打動人心,至少對于韓信來說,他應(yīng)該更能接受蒯通的話。我們可以猜想,如果韓信接受了蒯通的意見三分天下,或許韓信最終的結(jié)局不會如同歷史上那般悲慘,但是天下的戰(zhàn)亂還是遙遙無期。這就導(dǎo)致蒯通的說詞引來了后世褒貶不一的看法。
至于韓信為什么擁有當王的資格和實力,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他還是沒有自立,還是一心侍奉劉邦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韓信是否如他所說一般,因為劉邦對他好,所以不忍心背叛劉邦呢?這個恐怕要打折扣。我們前文書提到過,韓信對于劉邦只有依附性,沒有依賴感,劉邦通過自己的個人魅力留住了韓信,不然,倘若另有人給韓信提供一個可以展示自我的平臺,那韓信輔佐的可就不是劉邦了。而且翻看韓信的簡歷,他有過兩次出逃記錄,因為在項羽帳下不受待見,韓信轉(zhuǎn)投劉邦。在劉邦手下起先也是不受待見,于是韓信又打算跳槽,幸虧蕭何月下追韓信,這才留住了這位曠世奇才。從這里可以看出,韓信的做事風(fēng)格保留了春秋戰(zhàn)國遺風(fēng),為的只是能夠發(fā)揮自己的價值,而并不是一片死忠。
武涉和蒯通都是有名的辯士,以韓信的智商,他們所陳述的道理,韓信不可能不懂。而且在蒯通陳述完利害關(guān)系之后,韓信的回答是思考思考,并沒有馬上批評蒯通,這就說明了韓信并非一心死忠于劉邦,他也開始思考這其中的利害,為自己做打算。
我們前文書講過,韓信對于劉邦,已經(jīng)不再像初見時那般唯命是從了?,F(xiàn)在的韓信,手握齊國三十萬兵馬,這是劉邦和項羽兵馬加起來的總和,加上齊國這個諸侯大國,何況“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此時的韓信并不受劉邦的控制,劉邦也顧不上,那韓信為什么還是乖乖地繼續(xù)支持劉邦,沒有同意三分天下呢?
原因有五:第一,韓信對于劉邦還抱有幻想。這種幻想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理性分析,韓信認為自己功勞很大,對于劉邦是有功的,給劉邦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利益,劉邦不會傷害自己,至少不會殺掉自己。另一方面是感性判斷,韓信認為自己和劉邦的關(guān)系很好,即便有嫌隙,那也不至于把自己置于死地。
第二,韓信被劉邦的個人魅力折服了。這也是劉邦留住人才的殺手锏,讓人才發(fā)自內(nèi)心地崇拜他,臣服他,唯他馬首是瞻。
第三,韓信性格和人格上的缺陷。韓信的性格當中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關(guān)鍵時刻不能當機立斷,在戰(zhàn)場上,韓信的確殺伐果斷;但是在政治上,韓信就陷入了舉棋不定猶豫不決的境地。而韓信的人格上也有缺陷,是一種依附性人格。他情愿做一輩子的奴仆,有當主子的機會,但就是不要,就是不當主子。想來,一個人性格和人格的形成,和童年經(jīng)歷是有關(guān)系的。韓信的童年經(jīng)歷了什么,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猜想和推理,韓信大概是父親早亡,跟著母親生活,后來母親在他大概十六歲的時候去世,從此韓信成了孤兒,無依無靠,只能流落鄉(xiāng)里,四處蹭飯,落魄之時還乞食漂母。再加上我們推測過韓信可能也是落魄的貴族之后,想來童年的經(jīng)歷必然是灰暗的,這就導(dǎo)致了性格和人格上的缺陷。通過往后的歷史可以證明,這種缺陷是致命的。
第四,韓信給自己定下的人生高度。韓信不想當主子,也不是可以呼風(fēng)喚雨自立山頭的領(lǐng)袖型英雄,他給自己定下的人生高度就是封王拜相。如今他得到了,所以他很滿足,沒有想坐天下的事。
第五,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觀念。秦的統(tǒng)一只存在了十五年,而在那之前,都是長時間的諸侯并存,各諸侯國之間相安無事,共分天下,成為了一種傳統(tǒng)觀念,同樣也深深地扎根在韓信的心里。統(tǒng)一或許只是一場春秋大夢,只要自己能夠當上諸侯王,和劉邦平起平坐,共分天下,有何不可呢?但是這一點韓信錯了,他沒有看出來,劉邦選擇的是帝業(yè),他要當皇帝,要的是中央集權(quán)。這一錯誤會帶來什么后果,我們后文書慢慢講。
劉邦封韓信為齊王,用齊國這塊本來就不屬于自己的地安定了韓信方面的人心。不過劉邦的內(nèi)心還不能平靜下來,盡管劉邦已經(jīng)看透了項羽已經(jīng)折騰不出什么來了,可是讓劉邦不能安心的是,自己的家人仍然在項羽那里扣著,這就導(dǎo)致劉邦對于項羽的軍事攻擊還是畏手畏腳。劉邦也多次派使者去和項羽談判,希望項羽能夠歸還人質(zhì),但是項羽拒絕了。
酈食其死后,又一位外交家登上了歷史舞臺,此人名叫陸賈,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辯士,通過外交之法游說于各路諸侯之間,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績。不過這次陸賈出使楚國,想讓項羽歸還劉邦的家人,這個任務(wù)太艱巨,以至于陸賈沒有成功。
劉邦也在著急,自己的家人在項羽手里多待一天就多一分危險。恰好此時,來了一個人,此人很神秘,他名叫侯公。侯公也不是一個正經(jīng)的名字,只知道此人姓侯,名不知道。他來到劉邦這里,告訴劉邦自己可以說服項羽歸還劉邦的家人。劉邦就派侯公去了。
至于侯公跟項羽說了什么,史書并沒有記載,但最終項羽歸還了劉邦的家人。對于這一段歷史的沉默,從古至今有無數(shù)人都感到十分可惜,于是蘇東坡有一篇《代侯公說項羽辭》,語言非常優(yōu)美,我們在這里簡單的說一下。
侯公勸項羽的話大概是這樣的:首先,侯公先對項羽說:“臣聽說項王俘虜了漢王的父親,以此作為要挾漢王的籌碼。前些日子漢王派人來想要回太公,項王不但沒有答應(yīng),反而還揚言要烹殺太公,臣切為大王所不取也?!?p> 項羽聽后勃然大怒,喝道:“你自己找死,是想要為你的主人僥幸游說,且我和劉邦親自較量一番,俘虜了他的父親,怎么處理我都心安理得。你若再說,我就把你一并煮了!”
侯公不緊不慢地說:“我只身一人充當漢的使者,而且還有求于大王,所以大王認為我為漢說話而忘了忠于楚。大王可以試著聽聽我的話,如果覺得可以,那是楚漢兩家的幸運,是兩位君王的幸運,哪是我一個人的幸運呢。如果覺得不可以,那再把我煮了也不遲?!?p> 項羽說道:“反正太公也回不去了,你還能說什么?”(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