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西漢長歌

第076集:戰(zhàn)后事宜

西漢長歌 槿賢 2589 2018-08-01 17:04:44

  書接前文。

  天下終于平定,劉邦此時此刻的內(nèi)心里平靜大于喜悅,他必須從巨大的喜悅中冷靜下來,思考一下,這個已經(jīng)讓連年戰(zhàn)火折騰得面目全非的天下,該如何步入正軌,這個正軌又是什么?

  擺在劉邦面前最棘手,也是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怎么妥善地處理韓信的問題。韓信一直被劉邦視為和項羽一般危險的人物,項羽在外,是外患;韓信在內(nèi),是內(nèi)憂。如今外患沒了,重點就是內(nèi)憂了。

  劉邦一行人自垓下之戰(zhàn)結(jié)束后,從東城一路來到了定陶。韓信率領(lǐng)著齊軍平定各方的殘敵,駐扎在定陶修整。劉邦下令,所有聯(lián)軍將領(lǐng)及諸侯都來定陶開會,商議國事。

  到了開會的日子,各路諸侯都到齊了,可是左等右等就是等不來劉邦。劉邦哪去了?大家都很著急,就這樣在約定開會的大堂上等了一個時辰,劉邦才姍姍來遲。

  原來,劉邦并沒有馬上來到自己的大營和諸侯們開會,而是單人獨騎來到了韓信的軍營,控制了軍隊,奪了韓信的兵權(quán),重新安排將領(lǐng),調(diào)動軍隊,這一股三十萬人的力量被劉邦控制了。而此時此刻的韓信還在劉邦的大營里和其他諸侯焦急地等待劉邦的出現(xiàn)呢,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大營里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

  等到劉邦來到了現(xiàn)場,各諸侯這才放下心來。劉邦坐下來,做出了兩個決定:第一,把齊王韓信徙封到楚國做楚王,原因是原來的楚王楚懷王沒有后代,而韓信是楚國人,熟悉楚國的風土人情。第二,封彭越為梁王,定都定陶。

  此時韓信已經(jīng)得知了自己被奪了兵權(quán),如今又聽到劉邦把自己遷到了楚國做楚王,心情復(fù)雜。首先是不快,剛剛消滅了項羽,打了一個大勝仗,劉邦就馬上削了自己的兵權(quán)。如今又把自己封到了楚國,離開了齊國這個經(jīng)濟發(fā)達的大諸侯國,離開了自己的大本營,有點過河拆橋的意味。有些文學作品中會說此時的韓信是十分氣憤劉邦把自己分封到楚國的,韓信從齊王變成楚王時的心情,史書上沒有描寫,但至少應(yīng)該不會是十分氣憤,自己的大本營及自己的部將軍隊都在齊國是不假,但那些都已經(jīng)成為了劉邦的囊中之物,即便自己還留在齊國,那又有什么用呢?反而還會因為留在齊國這個諸侯大國而讓劉邦放心不下,夜長夢多。倒不如到楚國,相比起齊國,雖然楚國領(lǐng)有的土地是所有諸侯國中最大的,但因為多年以來的戰(zhàn)亂大部分都在楚國進行,因而楚國已經(jīng)大不如從前,需要的就是修整。在這個地方偃旗息鼓,靜觀時局,休養(yǎng)生息,又何嘗不是一條出路呢?何況韓信是楚國人,他的老家淮陰就在楚國,同項羽的想法一樣,韓信也贊成衣錦還鄉(xiāng),他也想回去好好炫耀炫耀,當年你們瞧不起的浪蕩小子,乞食漂母受辱胯下的窩囊廢,如今出息成了什么樣?

  所以說,韓信對于劉邦針對自己的兩項行動,心中不滿是必然的,但韓信也是理智的,他在不滿之余還是順從了劉邦的安排。

  那么問題來了,劉邦為什么要奪韓信的兵權(quán),還要改封?包括彭越的分封又是為何?第一個問題很簡單,劉邦就是擔心,韓信本事太大,這三十萬齊軍可不是一般的軍隊,那是一支消滅了西楚霸王項羽的虎狼之師,數(shù)量多,質(zhì)量高,如果還在韓信手里握著,必然會成為劉邦不可控的因素。劉邦也想睡個安穩(wěn)覺,所以奪了韓信的兵權(quán)。

  至于改封,我們說過,齊國是一個諸侯大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已經(jīng)可以和劉邦的大本營關(guān)中相匹敵了。當年的秦國號稱“百二之地”,意思是說兩個人守城就可以抵擋的住一百個人的進攻。齊國號稱“十二之地”,兩個人把守可以抵擋十個人的進攻。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軍事戰(zhàn)略上,劉邦絕對不放心把這個地方交給外人,尤其是像韓信這樣有能耐的外人。改封到楚地,劉邦也考慮過,因為楚國連年戰(zhàn)火,已經(jīng)是滿目瘡痍,韓信在這里就算再能折騰,短時間內(nèi)也折騰不出什么,而且還滿足了韓信想要當王的愿望。

  分封彭越,那也是為了還愿,劉邦曾經(jīng)許諾過,只要彭越和韓信能帶著兵一起來打項羽,事成之后平分天下?,F(xiàn)在項羽滅了,平分天下的事可不能說話不算數(shù),不然就叫負約,別人就能抓住劉邦的這個小辮子,那劉邦通往皇帝寶座的路上就要多幾個絆腳石了。

  妥善地處理了韓信的問題,既是填補了項羽時代結(jié)束后的真空,也安定了人心。當時天下的諸侯王一共有七個,韓信就是他們的代表。這七個諸侯王幾乎占有了當時天下一半的國土,如果處理不好,對于自己稱帝也是不利的??傊?,種種措施,種種原因,種種利益,最終指向的都是劉邦的稱帝之路。

  我們多次提到,劉邦是個選擇了帝業(yè)的政客,他想要當秦始皇,想要中央集權(quán),一家天下。我們從哪里可以看出劉邦是個選擇了帝業(yè)的人呢?

  第一,劉邦經(jīng)歷的轉(zhuǎn)變。劉邦從十三歲起就進入了江湖世界,當時劉邦的偶像就是信陵君,想要到信陵君的手下當門客,但是一到那里得知信陵君死了,但聽說信陵君的一個門客張耳也在招攬門客,于是張耳成為了劉邦心目中雷打不動的偶像,進而投奔到張耳的門下。隨著秦帝國的建立,秦始皇殺掉或者流放六國的王孫貴族,連一些在諸侯國中很有名氣的人也被通緝,其中也包括張耳,張耳為了避難,逃到了外黃,劉邦也只好回到了家鄉(xiāng)沛縣。這個時候,劉邦還處于一種追星的過程,追自己的江湖偶像。

  后來,他遇到了一個好時機,秦末農(nóng)民起義,劉邦也登上了歷史舞臺,并且他的政治演出非常成功,漸漸地走到了舞臺中心,他成為了新時代里的新明星。這是第一次轉(zhuǎn)變。

  第二次轉(zhuǎn)變,是明星都想成為最明亮的那顆星,成為當紅不讓的明星,但是能夠成功的很少,劉邦很幸運,他成為了為數(shù)不多的成功例子,他成了最亮的明星,他照耀的是整個天下。這就是從追星到成為明星,從一個小咖最終成為大咖的升華過程。成為照耀天下的明星,那不就是皇帝嗎?

  劉邦追的是江湖風云人物,是秦末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袖,后來自己也成為了領(lǐng)袖,還是個很優(yōu)秀的領(lǐng)袖,當了漢王。但這還不夠,他要從領(lǐng)袖再升華,那就是王字上面加一個白,當皇。

  第二,劉邦目標的改變。劉邦的目標從剛剛起事時到如今坐擁天下,發(fā)生了一次巨大變化。剛剛開始時,劉邦加入起義軍,希望的是能夠立功,然后得到一塊封地,當個王爺,或者侯爺。他所期盼的是別人能夠分封自己,賞給自己一塊土地。但是進入關(guān)中后,他有了可以主宰天下的權(quán)利,雖然這個權(quán)利最后因為項羽的壓迫被迫放棄,但嘗過血腥味的貓怎么可能就此吃素呢?這時候,劉邦的目標從求別人封自己轉(zhuǎn)變?yōu)樽约悍鈩e人。

  主持天下分封,除了皇帝,霸王也可以啊,為什么劉邦選擇做皇帝,而不是成為像項羽那樣的霸王呢?

  第三,劉邦的政治手法。霸王對應(yīng)的是分封制度,分封對于劉邦來說是一種招攬人才為自己賣命的政治手法,劉邦每打下一個地盤,就用秦帝國的郡縣制進行行政劃分,走的就是秦始皇的路線。按照這個路線,劉邦要走向秦始皇的位置,當皇帝。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