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xiàn)實

星辰故事在開始

帝50章 人皇伏羲八卦宗早讀道教圣典《道德經(jīng)》人間解析45

星辰故事在開始 水火星辰海 4475 2021-02-05 08:19:36

    第36章柔弱剛強

  【原文】

  將欲歙之①,必固張之②;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③。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④,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⑤。

  【注釋】

 ?、凫ǎ菏諗?,收縮。

 ?、诠蹋簳呵遥们?。此章幾個“固”均如此解釋。

 ?、畚⒚鳎杭次⒚畹牡览?。明,這里有高明、深遠的意思。

 ?、苊摚弘x開。

 ?、堇鳎河袔追N說法:一是指權(quán)道,二是指賞罰,三是指圣智仁義巧利。

  【譯文】

  想要收攏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讓它強大;想要廢除它,必先推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是一種微妙高明的道理。柔能勝剛。魚兒不能離開池淵,國家的利器不可以輕易向人展示。

  【導(dǎo)讀】

  矛盾雙方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為人應(yīng)明白以退為進,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解析】

  本章主要講了事物的兩重性和矛盾轉(zhuǎn)化辯證關(guān)系,揭示了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同時,老子還以自然界的辯證法比喻社會現(xiàn)象,目的在于引起人們的警覺注意。這種觀點貫穿《道德經(jīng)》全書。何事物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都會走到某一個極限,這時,該事物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fā)展變化。本章旨在借物極必反的道理,教人以柔弱自處,回歸大道的本源。

  大道無言無為,無形無象,但是它卻存在于有形的萬物之中。世間萬物行事時依循自然規(guī)律,有生就有死,有好就有壞,所以我們的有形世界所制定的法律,就是相對因果律,矛盾的雙方相互轉(zhuǎn)化、互為生滅,誰也無法改變。而大道卻與這個完全不同。大道本身是沒有等級,因此,只要合于大道,萬物也就不會有等級了。倘若不合于大道,就一定會有等級,而且還會朝著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的反面變化發(fā)展。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在本章的前四句之中,老子具體分析了事物的發(fā)展情況,這幾句話貫穿了老子物極必反的辯證法思想。在以上所講的翕與張、弱與強、廢與存、奪與予這四對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體中,老子寧可居于柔弱的一面。在對人與物作了深入而普遍的觀察研究之后,老子認(rèn)識到,柔弱的東西里面蘊含著內(nèi)斂,往往富于韌性,生命力旺盛,發(fā)展的余地較大。相反,看起來似乎強大而剛烈的東西,由于它的顯揚外露,往往失去發(fā)展的前景,因而難以維持長久。在柔弱與剛強的對立之中,老子斷言柔弱的呈現(xiàn)勝于剛強的外表。

  我們知道,大道是無言的、無形的、無聲的,它無處不在。大道對于我們的控制,我們能夠意識到,但是無法感覺到,這正體現(xiàn)了大道的平凡之處。而它不以聲色相誘惑,不以名利作引誘,不以武力相威脅,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這使得我們不得不遵循它的原則,投向它的懷抱,得到永久的安詳和平靜,永遠不會受到傷害,這正是大道的偉大之處。大道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的平凡,而這才是老子所說的大道的根本,也就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真諦。如果治理國家的人能夠掌握大道的根本,能夠效法大道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做法,那么就無須用各種手段來籠絡(luò)人心,費盡心機地控制他人了。于是,人們?yōu)榱四軌蜻^上平靜而安定的生活,必定會自然而然地投向他、歸順?biāo)?p>  王弼《道德經(jīng)注》

  將欲除強梁、去暴亂,當(dāng)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為大,以除將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張,令之足,而又求其張,則眾所歙也。與其張之不足,而改其求張者,愈益而己反危。

  利器,利國之器也。唯因物之性,不假刑以理物。器不可睹,而物各得其所,則國之利器也。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國,則失矣。魚脫于淵,則必見失矣。利國之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

  要除掉強橫兇暴,應(yīng)當(dāng)用上面四種方法。利用事物的本性,讓它們互相削弱,不使用刑罰是最關(guān)鍵的,以它自己的性質(zhì)將它自己除掉,所以叫微妙明通。膨脹得特別厲害,讓它更加充足,它就會再膨脹,而它周圍的就會不滿而限制它。如果膨脹的程度有限,則越讓它膨脹,自己越危險。

  利器,是指有利于國家的工具。做事只能因循事物的本性,不用刑罰等手段處理、干預(yù)事物。那些有利于國家的工具不可以被百姓看到,只憑借這些工具的威懾力,讓事物各得其所,這些工具就是國家的有利武器。被人們看到了,就是由于濫施刑罰。用刑罰來治理國家,就錯了。魚離開了水,肯定要受損失。有利于國家的工具通過刑罰展現(xiàn)給了百姓,也肯定要受損失。

  蘇轍《老子解》

  未嘗與之,而遽奪則勢有所不極,理有所不足。勢不極則取之難,理不足則物不服。然此幾于用智也,與管仲、孫武何異?圣之與世俗,其跡固有相似者也。圣人乘理,而世俗用智,乘理如醫(yī)藥巧于應(yīng)??;用智如商賈,巧于射利。

  圣人知剛強之不足恃,故以柔弱自處。天下之剛強方相傾相軋,而吾獨柔弱以待之。及其大者傷,小者死,而吾以不校坐待其弊,此所謂勝也。雖然,圣人豈有意為此以勝物哉?知勢之自然而居其自然耳。

  之前沒有給予,突然就去奪取,形勢還沒到非奪不可的程度,理由也不充分。形勢不達到一定程度,奪取就會比較困難,理由不夠充分,難以讓別人信服、順從。然而這和使用智謀差不多了,與管仲、孫武有什么差異呢?圣人的手段和世俗的手段,表現(xiàn)還是有相似之處的。圣人利用規(guī)律,而世俗利用智謀,利用規(guī)律就像醫(yī)生巧妙地辯證施治;用智謀就像商賈,巧妙地謀取利益。

  圣人知道剛強是不足以用來憑借的,所以自己保守柔弱的狀態(tài)。天下剛強的事物互相爭奪、互相攻擊,而我獨自以柔弱的狀態(tài)對待。等到大的傷、小的死,我以固守的姿態(tài)坐收漁翁之利,這才叫勝利。雖然這樣,圣人哪里會有意這樣做來戰(zhàn)勝別人呢?知道形勢的自然發(fā)展方向就順應(yīng)這個方向。

  魚之為物,非有爪牙之利足以勝物也。方其托于深淵,雖強有力者莫能執(zhí)之;及其脫淵而陸,則蠢然一物耳,何能為哉?圣人居于柔弱,而剛強者莫能傷,非徒莫能傷也,又將以前制其后。此不亦天下之利器哉!魚惟脫于淵,然后人得制之,圣人惟處于柔弱而不厭,故終能服天下。此豈與眾人共之者哉!

  魚作為生物能夠保護自己,不是因為爪牙的鋒利能夠戰(zhàn)勝別人。當(dāng)它在深水里的時候,再強有力的也不能抓住它;當(dāng)它脫離了深水,來到陸地,就成為行動蠢笨的東西了,還能做什么呢?圣人安守柔弱的狀態(tài),而剛強的事物不能傷害他,不是因為傷害不了,而是還有其他東西限制他。這不能作為天下的利器嗎?魚只有脫離了深水,這樣之后人才能抓到,圣人安于柔弱的狀態(tài)而不膩煩,所以最終使天下順服。這怎么能與眾人分享呢?所以說利器不能夠展示給別人。

  【經(jīng)典解讀】

  本章思想貫穿著以弱勝強,以退求進的思想。在對世事深入長期的觀察基礎(chǔ)上,老子認(rèn)識到,那些看起來似乎強大剛強的東西,由于顯揚外露,往往蘊含著危機,不能長久;而那些看似柔弱的事物,卻因為具有充分的發(fā)展空間而充滿活力。在柔弱與剛強的對立之中,柔弱往往能夠戰(zhàn)勝剛強最后脫穎而出。所以,守下、守辱、不爭才是真正能夠長久的。

  要完成一件事也是如此,想要削弱對手,可以先讓它強勝,從而使其自滿;想要奪取什么,可以先給予對方,使它自大;想要廢棄什么,可以先興盛它,使之麻痹。勾踐想要報復(fù)吳國,就竭力侍奉夫差,讓他驕傲自大,北上爭霸,最后給其致命一擊。漢宣帝想鏟除霍氏家族,就先封其高官厚祿,以麻痹他們。司馬懿想除掉曹爽,就隱退裝病,最后趁曹爽出城,將其一舉鏟除……這樣的事例歷史上數(shù)不勝數(shù)。只有知道,以退為進,以舍為得,以弱求強,以不爭而爭的道理,才能夠永遠保持活力,永遠不會被淘汰。

  【哲理引申】

  老子所說的“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很多時候被理解為權(quán)謀詐術(shù),歷史上的確有很多這樣的事例,比如晉獻公假途滅虢,通過賄賂虞國而最終滅掉了虞、虢兩國;秦惠王通過石牛引誘蜀王,最終取得了蜀地;韓氏、魏氏,故意示弱,使智瑤更加驕傲,最終滅亡了他……但權(quán)謀詐術(shù),大多是后人附會老子言論,并非老子真實思想。老子講道德,最根本的就是讓人放棄巧詐,心存善念。本節(jié)所說的這幾句話,也正是如此,只要不懷著奸詐的心去揣測它們,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它們在生活之中的深刻道理。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并非教人們采用先予后取的方式騙取什么,奪得什么,而是告訴人們,只有先予,也就是付出,才會有取,也就是得到回報。世上之事無不如此,你想欣賞美艷的花朵,就要給它澆水、松土;你想收獲甜美的果實,就要為它修枝剪葉;你想得到別人的支持,就要給別人一些報酬;你想受到別人的尊重、感激,就要懂得為他人付出,替他人著想。

  很多人從來不想著給他人什么,卻不斷希望別人幫自己,為自己效力,這是不太可能的,除非別人是你的父母,真心愿意為你付出而不求回報。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和諸侯約定在垓下共同攻打項羽,結(jié)果到了約定時間諸侯都沒有到來,劉邦自己進軍反而被項羽打得大敗,落荒而逃。劉邦十分生氣,對身邊的謀士們罵道:“韓信、彭越這些無信的小人,和我約好了攻打項羽,到了約定時間卻背信棄義,沒有一個到來的!”這時,張良、陳平等人對劉邦說道:“大王不必抱怨,他們不來本是常情?!眲畈唤?,張良等人解釋道:“大王想憑借著這些人奪取天下,如今天下眼看就要平定了,您擁有這個天下,而他們卻沒有得到什么明確的好處,您想讓他們盡力,卻沒有分享給他們利益,他們怎么會來呢?陛下若能與之共分天下,這些人當(dāng)可立招而來。否則最終成敗,尚不可知?!眲畲笪?,于是下令明確把陳地以東至沿海的地盤劃封給齊王韓信;把睢陽以北至谷城的地盤劃封給梁王彭越,其他諸侯也都得到了好處。果然,不久以后,這些諸侯紛紛帶兵到來,同劉邦一起消滅了項羽。

  領(lǐng)導(dǎo)者管理企業(yè)、建功立業(yè)的過程中要懂得分享、付出,普通人在普通生活中亦當(dāng)如此。很多人常常感嘆自己運氣不好,沒有別人那么多收獲,其實,在羨慕別人的收獲之前,最該想的是別人的收獲難道是平白無故的嗎?自己想要收獲,是否也曾經(jīng)像別人那樣付出過呢?一個經(jīng)常幫助別人的人,才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得到別人幫助;一個習(xí)慣于施與的人,才會在困難的時候有很多人愿意回報他。世間沒有平白無故的恨,也沒有那么多平白無故的愛,“欲取先予”,你只有付出過,給予過,才會得到應(yīng)有的回報,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好心才會有好報”。

  有一個企業(yè)家,因為經(jīng)營出現(xiàn)了些問題,資金無法周轉(zhuǎn),竟然陷入了走投無路的境地。他甚至想到了自殺來逃避問題,可沒想到在關(guān)鍵時刻,一個陌生的投資者向他的企業(yè)投入了一大筆錢,幫助他成功地渡過了難關(guān)。企業(yè)家認(rèn)為自己幸運極了,對那位投資者也十分感激,事后帶著厚重的禮物去探望恩人。企業(yè)家說了一大堆感激的話,對方卻告訴企業(yè)家,其實他只需要感激自己就行了,企業(yè)家不知何意。

  那位投資者告訴企業(yè)家,自己曾經(jīng)十分貧困,上大學(xué)時險些因為沒有錢而退學(xué),在絕望之中卻意外得到了一筆助學(xué)金,最終完成了學(xué)業(yè)??梢哉f,正是這筆助學(xué)款讓他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取得了今天的成就。這時,企業(yè)家才恍然大悟,多年以前,自己的企業(yè)盈利豐厚,的確經(jīng)常向同城的大學(xué)捐贈一些助學(xué)資金,沒想到這些無意的舉措,競?cè)辉谶@么多年以后,挽救了自己的企業(yè),挽救了自己的人生。在感慨之余,他們也都了解了,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的道理。企業(yè)家渡過困難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fù)以前向社會捐款的傳統(tǒng),因為他知道,善意的付出一定會有善意的回報,與社會分享利益,是件受益無窮的事。

  老子說的“欲取先予”,關(guān)鍵在于“予”,而不是“取”。一個人要想成功,要想得到好運,就必須懂得分享、付出,做一個博愛的人,而不是自私自利的人。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