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實

星辰故事在開始

帝72章 炸天幫早讀道教圣典《道德經》人間解析67

星辰故事在開始 水火星辰海 5231 2021-02-05 10:01:21

  第58章福禍相倚

  【原文】

  其政悶悶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⑤。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⑥,廉而不劌(guì)⑦,直而不肆,光而不耀(yào)⑧。

  【注釋】

 ?、賽瀽灒夯杌杳撩粒袑捄竦囊馑肌?p> ?、诖敬荆褐液?。

 ?、鄄觳欤簢揽帷?p> ?、苋比保航器?。

  ⑤正:正面,與“奇”對應。

 ?、薷睿荷?,不自然。

 ?、吡豪饨恰ィ簞潅?。

 ?、嘁哼^分明亮。

  【譯文】

  治理天下以寬大為懷,百姓就會忠厚淳樸;治理天下過于嚴酷,百姓就會狡詐。災禍啊,幸福就倚傍在它里面;幸福啊,災禍就暗藏在其中。這種得失禍福循環(huán),誰能知道它們的究竟?它們并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正忽然轉變?yōu)樾?,善忽然轉變?yōu)閻骸J廊丝床煌高@個道理,迷惑的時間已經太久了,因此,有道的人處事方正而不顯得生硬,雖有棱角也不會傷人,直率而不放肆,明亮而不耀眼。

  【導讀】

  政治寬厚,人民就淳樸;政治苛酷,人民就狡黠。宇宙的矛盾都是對立轉化的,統(tǒng)治者應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尖銳,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解析】

  這一章先是說明“無為而治”的好處:國家政治寬大渾樸,民風自然就會淳厚。然后又講禍福、正奇、善惡的概念。在老子看來,禍福、正奇及善惡并不是絕對不變的,一旦時空條件發(fā)生改變,那么它們往往也會朝著相反的方向轉化。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

  這一章順承上一章,講述得道明君治理國家的方式——無為而治。老子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逼渲?,“悶悶”的意思是寬厚、仁大;“淳淳”的意思是自然淳樸。這句話告訴我們,如果統(tǒng)治者胄邕夠施行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那么人民就會摒棄私念而不妄為,回歸到自然淳樸的狀態(tài)之中二內心自然淳樸,人們就不會惹是生非,這樣國家也就太平安定了。與此相反,如果統(tǒng)治者施行苛刻的政令,人民不但不會摒棄私念,還會為了滿足私欲而相互爭奪,當他們的承受能力達到極限的時候,必然會發(fā)生逆亂。反抗的過程其實是心智的較量,如果人民的心智不足以應付統(tǒng)治者,那么他們就會陷入絕境。

  在本章中,老子還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哲學命題:“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边@句話旨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災難和幸福是相依相隨的,誰也不能脫離對方而獨立存在。通過這句話我們知道,任何幸福的背后都潛伏著災禍,但是災禍并不是永遠存在的,災禍的反面就是幸福。我們都知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典故,它講的是一個老者失馬復得,人們紛紛前來道賀,但是他并不認為這是好事。后來他的兒子從馬背上摔下來,人們紛紛前來安慰,但是他也不認為這是壞事。所以并不感到悲傷。幾天之后,官府前來征兵,他的兒子因摔傷而沒有被征走。這則故事很好得詮釋了老子的觀點。由此可見,福和禍沒有絕對的界限,為禍福而快樂或悲傷都是不明智的。所以,對于災難和幸福,我們要學會坦然地面對,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老子所處的時代,戰(zhàn)亂頻繁發(fā)生,人民在戰(zhàn)亂之中茍且活命,時刻都在擔心災禍的降臨。老子把人民的不幸歸結為社會的變遷。古時,百姓生活安定,天下大治。后來,人們產生了私有觀念,社會出現等級差別。便開始遭受壓迫。正是這種壓迫開發(fā)了人們的心智,他們開始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制造出各式各樣的新奇器物。在上一章里,老子就否定了這些新奇器物。老子認為,這些古怪的事物滋長了人們的邪風,人們的思想也變得古怪起來。行為方式是由思想決定的,所以,在古怪思想的支配下.就會做出偏離大道、與大自然脫節(jié)的事情來,如對森林的亂砍濫伐,對動物的肆意捕殺,以及污染環(huán)境,等等。做出這種狂妄的行為,其結果就是生活的環(huán)境變得越來越差,最終危害了人們自己二再結合老子所處的時代,人們的私欲極度膨脹,不但熱衷于名利的爭奪,還直接占有他人的財物。人們占有的財物也時時面臨著被人奪走的危險,所以這就決定了人們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而對福和禍的測定也變得麻木和沒有指向了。

  王弼《道德經注》

  善治政者,無形、無名、無事、無政可舉。悶悶然,卒至于大治。故曰“其政悶悶”也。其民無所爭競,寬大淳淳,故曰“其民淳淳”也。立刑名,明賞罰,以檢奸偽,故曰“察察”也。殊類分析,民懷爭競,故曰“其民缺缺”。

  誰知善治之極乎?唯無可正舉,無可形名,悶悶然,而天下大化,是其極也。以正治國,則便復以奇用兵矣。故曰“正復為奇”。立善以和萬物,則便復有妖之患也。

  善于治理政事的人,不施用刑罰、不給人冠以或好或壞的名節(jié)、沒有事務可做也沒有政策可實行。統(tǒng)治者無所事事,才能達到安定繁榮。所以說統(tǒng)治者應當無所事事,沒有作為。百姓沒有矛盾、沒有爭奪,寬容淳樸,所以說百姓也會變得樸實淳厚。設立刑罰和官職,賞罰分明來檢查懲處奸詐虛偽的人,所以說賞罰清楚明白。人們明確認識到事物之間的區(qū)別,對不同的事物持不同的態(tài)度,百姓都想爭奪名利,所以說百姓變得狡詐、不滿。

  怎樣才能治理得完美呢?只有不確立什么標準,也沒有刑罰的名稱和尺度,無所事事,而天下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發(fā)展,這樣才是完美。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來治理國家,則還會回到詭詐地動用武力的狀態(tài),所以說正的還要轉變?yōu)樾暗?。立善的人和事為模范、標準來促使萬物效仿,則不會再有邪惡出來為患了。

  人之迷惑失道固久矣,不可便正善治以責。以方導物,令去其邪,不以方割物。所謂大方無隅。廉,清廉也。劌,傷也。以清廉清民,令去其汙,不以清廉剝傷于物也。以直導物,令去其僻,而不以直激拂于物也。所謂大直若屈也。以光鑑其所以迷,不以光照求其隱慝也。所謂明道若昧也。此皆崇本以息末、不攻而使復之也。

  人迷惑,不合于道已經很久了,不可以馬上就苛求百姓符合正直善良的標準。以方形的正直特性來教導事物,讓事物去掉不正當的,而不以銳折的角來傷害事物。這就是所謂的大的方形沒有角落。廉,是干凈的棱角的意思。劌是傷害的意思。用干凈的棱角來引導百姓,剝去他們的污濁,而不刺傷其他的東西。用直的東西來教導萬物,讓萬物去掉身上的邪僻,而不以直的來刺激、激怒萬物。這就是所謂的真正的直像彎的一樣。用光來照亮迷蒙,不以光照來隱匿自己。這就是所說的明亮的道像是晦暗的。這都是崇尚根本而平息表面、次要的問題,不使用強力而使其恢復。

  蘇轍《老子解》

  天地之大,世俗之見有所眩而不知也。蓋福倚于禍,禍伏于福。譬如晝夜寒暑之相代,正之為奇,差之為妖;譬如老稚生死之相繼,未始有止,而迷者不知也。夫惟圣人出于萬物之表,而攬其終始,得其大全而遺其小察,視之悶悶,若無所明,而其民醇醇,各全其性矣。

  若夫世人不知道之全體,以耳目之所知為至。彼方且自以為福,而不知禍之伏于后。方且自以為善,而不知妖之起于中。區(qū)區(qū)以察為明,至于察甚傷物,而不悟其非也??刹话г?!知小察之不能盡物,是以雖能方、能廉、能直、能光,而不用其能??制湎萦谝黄环匆?。

  天地的大,世俗的眼界昏花而不能透徹了解。所以幸福始于災禍;災禍就潛伏在幸福之中。晝夜寒暑的更迭,正像正直的變成奇詭的,善良的變成邪惡的;生老病死的相繼,沒有開始卻有結束,迷惑的人不知道。只有圣人是萬物的表率,能夠從始至終完全了解,領悟了宏觀的、根本的、長久的,而忽視那些具體的、表面的、暫時的,看起來無所事事,糊里糊涂,而他的百姓品德淳厚,本性都得以完全。

  世人不能領悟完整的道,以為聽到的看到的就是完全的了。當他們自以為享福的時候,并不知道禍患就在未來潛伏著。當他們自以為善良的時候,不知道邪惡正在心中萌發(fā)。只以分辨、區(qū)別為明白,對于事物本質的歪曲不覺得不對。這不是很可悲嗎?圣人知道細節(jié)的區(qū)分和辨別不能完全了解事物,所以雖然能夠利用方的、清廉的、直的、光明的,卻不發(fā)揮它們的特征、性能。恐怕它們局限于事物的一個方面而不能回到平衡。

  【經典解讀】

  上一章老子論述了應“以無事取天下”,以及對統(tǒng)治者的要求:“無為”、“好靜”、“無事”、“無欲”。本章則從不同治理方式下人民的表現和事物間對立轉化的自然規(guī)律方面進行論證,提出統(tǒng)治者要:“不割”、“不剃”、“不肆”、“不耀”。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政治寬厚,人民就淳樸;政治苛酷,人民就狡黠。兩種不同的政治手段,得到兩種不同的民生狀態(tài)。正如上章所言“法令滋彰,盜賊多起”,人民的本性是如嬰孩般純樸的,如果能無為而順應他們的本性,人民必然保持淳厚、樸實,可惜統(tǒng)治者總是妄想以自已的法令來改變人民、滋擾人民,最后人民不僅沒有變得更好,反而學會了巧詐和虛偽。老子因此告誡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要寬厚溫和,不能苛察狹隘。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是老子所有言論中最著名的話語之一了。它告訴人們,禍患中孕育著幸福,幸福中隱含著災禍;身處于災禍悲傷之中,要堅定自己的信念,等待幸福來敲門,在成功富貴之時,要時時警醒,防止隱藏著的災難忽然降臨?!稖誓献印分杏涊d了“塞翁失馬”的故事:

  長城一帶的人中,有位擅長占卜的人。有一天,他家的馬忽然跑到了北方胡人那邊。鄉(xiāng)親們都為此來慰問他。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變成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鄰居們都前來祝賀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變成一件壞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結果從胡人的烈馬上掉下來摔得大腿骨折。人們都前來安慰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變成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境一帶,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zhàn)??拷L城一帶的人,絕大部分都死了。唯獨那個老人的兒子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zhàn),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剃,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是上兩章內容的延續(xù),依然是告誡統(tǒng)治者不可驕奢自大、不可剛愎自用,要和光同塵,守下持虛。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

  【哲理引申】

  人們都希望自己能明察秋毫,對于任何事都弄得明明白白的。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一個人如果過于精明、過于較真就會讓自己顯得鋒芒畢露,就會沒有朋友,甚至弄得沒有人愿意接近,愿意打交道。尤其是一個統(tǒng)治者、領導者不能過于“精明強干”,不能過于“明察秋毫”,一定要給手下一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能夠自由地發(fā)揮,當他們犯了錯誤,不能過于苛刻,一定要有包容之心。領導者應該能心胸若淵,容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同時也包括一些缺點和不好的現象,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剃,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管仲和鮑叔牙是生死之交,但卻不推薦鮑叔牙為相,就是知道他過于苛察,不能容人之短。唐代陸贄說:“若錄長補短,則天下無不用之人;責短舍長,則天下無不棄之士?!敝挥卸谩疤┥讲蛔屚寥溃誓艹善浯?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之道理的人才能夠集天下賢才而用之。

  春秋時,魯國陽虎因為政見和孔子不和屢受孔子批判,他很有才能,但更有野心。他是魯國季孫氏的家臣,卻軟禁少主季孫斯,自已獨掌大權。孔子本來對魯國國政掌握在三桓之手就十分不滿,如今三桓的大權也掌握在了家臣的手中,可以說在孔子眼中,陽虎是無道中的無道了。

  陽虎執(zhí)政時,四處安排親信,將那些對現狀不滿的貴族們都拉到自己身邊,準備發(fā)動政變,奪取政權。前502年,陽虎指揮季孫氏軍隊,挾持季孫斯到都城曲阜東門外赴宴,準備一舉消滅三桓。但是政變失敗,陽虎無奈,只得逃亡齊國。

  齊景公考慮到他是個人才,便收納了他,然而在齊國,陽虎又不老實了,積極賄賂齊國的當權派,很快便得到了齊景公的重用。于是他向齊景公建議:乘魯國尚未恢復,乘機攻打他。齊景公猶豫不決,就去請教鮑文子鮑國。鮑國說:“陽虎很有本事,深得季氏寵信,但陽虎卻想殺死季氏,進而禍亂魯國。這個人曾說過‘為仁不富,為富不仁’這句話,他是一個只知利害,絲毫不講道義的人?,F在魯國總算免除了這個禍害,您卻收容他,聽信于他,這不是引狼入室嗎?”

  齊景公一想,對啊,這個陽虎向來都是個假公濟私的小人,他要我出兵打魯國,八成沒安好心。景公越想越覺得這個陽虎是個危險人物。于是立刻下令逮捕陽虎。陽虎得到消息后,又開始了逃亡。

  他輾轉至晉國。投奔了晉國上卿趙簡子,趙鞅早就聽說了陽虎的才能,就委陽虎以大任??鬃勇犝f趙鞅收納了陽虎這樣的亂臣賊子后,憤憤地說道:“趙氏一定要有災難了!”趙鞅的左右也勸誡道:“陽虎這個人很善于竊取他人的國政,怎么能讓這樣的人物來輔佐呢?”趙簡子微微一笑,說:“陽虎所善于竊取的都是可以被竊取的政權。”

  時間一久,果然陽虎又有些飄飄然了,開始大肆斂財,并聚集了一幫門客。一日,趙簡子召見陽虎,將一書簡給他,上面赫然記錄著陽虎網羅家臣、侵吞庫金的事實。陽虎看過以后,嚇出一身冷汗,以后行事再也不敢胡來了,悉心輔佐趙氏。因為陽虎的才能,趙氏大治,趙簡子也成為了晉國最強大的世卿。

  孔子這樣最有智慧的人,竟然也有預言不對的時候??梢姡w簡子在用人上果然很有一套。他能泣思犯顏直諫的周舍,能包容違背自己命令的尹鐸,能重用偷奸耍滑的陽虎,可謂是明智而又不苛察,堅定而又不剛愎,所以能夠籠集各種人才,使其家族不斷興盛。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