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氣象十五
關(guān)于美食這種高深的學(xué)問,難以用簡短的介紹來自圓其說。往往要用科學(xué)的態(tài)度,拿出配料表,用食材的珍貴,烹調(diào)的艱難,技能的高深,來透傳其昂貴的奧秘。
可哈薩克人對于美食,飲食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
乍一看,總是千篇一律的奶茶,可有誰在不同地方喝過同樣味道的奶茶呢?
沸騰的磚茶,配上煮好不久的牛奶,如果小媳婦兒在勾兌的時候沒有往茶碗里順帶些奶皮子,則會成為女人們背后搗倒是非時不錯的引子。
然后是餐巾“達爾塔斯爾汗”上切的整齊的馕,散落的“包爾薩克”—小油餅,夾雜其間的方糖,水果糖,兩盤金黃酥油。
可惜這已經(jīng)成了童年的記憶,現(xiàn)在的餐桌已經(jīng)講究多了,各種小吃用精致的小盤擺滿了桌子,以前的人哪兒用桌子呢?
那時的我們還小,擠在大人跟前,知道這時候去吃糖的話,為了禮節(jié)大人不方便發(fā)作,就放心的大嚼著水果糖,殊不知大人們根本不在乎,他們知道我們這些小家伙就要把胃里塞滿這些甜點而要要錯過重頭戲了。
這重頭戲是肉,羊肉。
哈薩克人吃肉是深入骨髓的習慣,或許已經(jīng)印刻在基因中了。反正當年一個人在法國三年上學(xué),每月至少有一次狠狠地吃肉來解饞。
賦予吃肉以儀式性是這種傳統(tǒng)的重點。
一只羊,宰殺之后,賓客會被劃分為六種,因此,肉要進行六種不同的搭配。
尊貴的客人、長輩來了,當然要端上羊頭,后腿,羊尾油,還有羊肚,編好了辮子的羊腸。
女婿來了,尾椎骨以及上面的脂肪會被精心挑選,切出來,大家會為這個新鮮出爐的女婿毫不猶豫的吃掉了脂肪而喝彩。
媳婦兒,兒媳婦等等歸為一類,腿骨肉是標志。
如此種種,我也不甚了了。
因此哈薩克人如果肉煮的好,那也必然是拼盤的行家。
離傳統(tǒng)漸行漸遠的現(xiàn)在,打破以往的事兒越來越多,就比如我的婚禮之后,邀請來的哥們兒之一來自游牧傳統(tǒng)深刻的ALT,當他看著我們從鍋里撈出煮的稀爛的腿骨肉時,頭已經(jīng)像撥浪鼓一樣搖了起來,“你們這些家伙,放下,我來重新煮一鍋肉,你們看好了,最好拿個筆記下來,這腿骨肉是要給新媳婦兒回門的時候才煮的……”
對,肉煮好了,作為陪襯的“那仁”—面片躺在肉下面,肉上澆了一點鹽肉湯,切成絲兒的洋蔥襯托其間,很快就蹤影全無。
既然已經(jīng)用主人端來的水壺洗過了手,用主人肩上的毛巾擦干了手,那就開始吧!
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