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愛時百病殘身

病態(tài)美學與“慕殘”文學

愛時百病殘身 歡歡別小年 1557 2020-02-24 16:30:03

  寫此書前作者曾瀏覽不少“慕殘”文學,盡管“慕殘”本身不受普遍大眾認可,更有偏見者以“變態(tài)”“惡心”鄙視之,但不可否認,“慕殘”心理是一種自然而生的性取向,也是一種確實存在的審美傾向。

  在中國,存在大量潛在的“慕殘者”,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個都是變態(tài)。他們以一種病弱的形態(tài)作為審美以及性感的依憑,而并非像一般人想象中那樣對殘障者實施身理與性的傷害。更多的,是借此滿足保護欲、服務欲以及占有欲。

  舉個簡單的例子,古代的裹小腳就是一種風靡全國的“慕殘”(病態(tài)審美)潮流,裹小腳女子無法自主行走,必須依靠攙扶,大多數(shù)出不了門,這就極大程度滿足了男人們的占有欲,憐憫欲。這種欲望是天性所生,并非變態(tài)獨有,在封建社會,是因為受到社會結(jié)構(gòu)的局限,受到了男權(quán)至上的壓迫,才發(fā)展成了對女性傷害極大的裹小腳風氣,但在當代,不會造成如此惡劣的影響。

  這種病態(tài)的審美追求,反映在文學藝術(shù)上,有我們膾炙人口的宋詞“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春蠶到死絲方盡”“人比黃花瘦”等等;有我們的元曲《牡丹亭還魂記》;也有清朝名著《紅樓夢》……這些藝術(shù)作品的呈現(xiàn),是一種對世人病態(tài)審美的真實反映以及精煉濃縮,病態(tài)審美自古有之。

  病態(tài)美學,并非中國獨有。在十八世紀的歐洲貴族中,普遍以面色蒼白作為審美標準,在1712年出版的《趣味大全》里介紹說各民族風俗都是婦女不喜歡面色紅潤,在18世紀尤其喜歡帶著憔悴的病態(tài)的蒼白為美麗。那時候的男女,除了喜歡把臉色弄得慘白,還喜歡帶白色的假發(fā)。這中西方的病態(tài)審美體現(xiàn)在文學藝術(shù)上,有名著《茶花女》《簡愛》更有著名的雕塑斷臂維納斯等等等等。

  病態(tài)審美也并非只是時代的產(chǎn)物,直至當代,依然處于潮流的尖端。可能現(xiàn)在的我們更多追求小麥膚色和鍛煉塑造的健康身材,但這并不意味著病態(tài)審美可以被完全地取代和驅(qū)逐。比如說當代美女們以A4腰作為崇拜,這就是一種病態(tài)審美。就以廣受歡迎的影視作品為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瑯琊榜、花千骨等等,這些都是少不了吐血、失明、中毒、體弱等等元素的。為什么這些劇這些人播出后會受歡迎,很簡單,因為病態(tài)審美,觀眾看了有欲望和沖動去可憐去保護。

  所以,不論古今中外,病態(tài)美學依然是大眾審美,我們不可以一邊享受它,欣賞它,追求它,一邊否定它,唾棄它,以它為不齒。

  現(xiàn)在說回慕殘和慕殘文學。

  慕殘,就是基于病態(tài)美學上升為性的一種取向,幕殘是慕殘者對病態(tài)者的一種性幻想。它不同于同性戀,是不會產(chǎn)生出艾滋病并且危害人類健康的,它對于促進社會發(fā)展是有光明正大的積極作用的,一個非暴力傾向非變態(tài)的慕殘者,會通過身體力行以及聯(lián)姻的方式起到扶貧扶弱的社會作用(盡管礙于世俗偏見此類并不多見,但是絕對有)。慕殘是一種誠實的認知,喜歡就是喜歡,這是天性使然,只要不傷害他人,這既不違法也不犯罪,沒必要遮遮掩掩。

  慕殘文學則大多脫離實際,以古裝為主,古裝里面,以雖然殘疾但卻武功了得或醫(yī)術(shù)精湛或地位尊貴的王爺王妃神醫(yī)為主,這些小說看得很爽,有一些確實寫得不錯。真正能符合實情的,符合人性的卻不多。為什么每一個殘疾病患遇到的都是不離不棄的深情者呢?如果被拋棄呢?又當如何?為什么每一個都有財有勢有仆人使喚呢?如果一貧如洗,洗衣喂藥操持家務都由女主一人操持呢?還會如此深情不改嗎?這些都是大多數(shù)的慕殘文、慕殘小說極力回避的問題。而這本《愛時百病殘身》書里有。

  《愛時百病殘身》集14+1個故事,涉及了癱瘓、瘸腿、聾啞、失明、癲癇、智障、帕金森、漸凍癥、植物人、心理殘疾、老弱瀕死等多種不同狀態(tài)的人物描寫,故事基于現(xiàn)實,病患有男有女,有富有窮,有深愛的,也有被棄的。書中以第一、第二人稱為主,是希望帶給讀者以最真實最深入的感受,我們未必都會殘疾,但我們無疑都會老去,會有面對死亡的那一天,殘弱老病者不配擁有深情嗎?希望本書能開啟關愛殘障以及臨終關懷的一份的反思。

歡歡別小年

自從“百病”苦消耗,千補萬眠難飽覺,不曾附體親試虐,豈得書中病無藥。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