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命運總是大抵相同,如同一個模子里脫出來的,睜眼見山河太大,江湖太遠,便只好細心營生腳下的一畝三分地。
對于顧嬸子來說,楊知秋就是她這輩子開墾出來的菜園子。
本來入眼已經(jīng)是一派生機的景象了,誰料情勢急轉(zhuǎn)直下,落的個草盛豆苗稀的場面。
看著自家男人如同螞蟻一樣出來進去,來來回回翻箱倒柜一刻也不肯歇著。
顧嬸子一不留神便把洗好的青菜潑了出去,隨后盯著手里端著的臟水發(fā)呆,等鍋里的丁點豬油化開蒸發(fā)水珠時發(fā)出滋啦啦的響動。
她這才回過神來啊呀一聲驚呼,手忙腳亂的就要炒菜,可再看手里端著的,哪里是什么青菜。
“傻樣吧你”,楊知秋聽到了驚呼聲,急急忙忙的從正屋里面跑了出來,待看到失去了利落勁的廚房,和俏生生站在那手足無措的婆娘,不免得當場笑出豬叫聲。
“你看見我的藥丸了么”
“沒看見!”,顧嬸子一擰腰肢,轉(zhuǎn)過身背對著小聲嘀咕:“反正不是我給你藏起來的”。
她早就悟出了一個規(guī)律,自己男人每次張羅著做那個什么‘真君避谷丸’,那必定是溜出村子闖蕩江湖的前兆。
上次男人出去不久就回來了,那藥丸還剩下幾顆,她拆卸行囊時悄悄的收了起來,為的就是防止不著家的不聲不響再次溜走。
今天。
姓楊的挨著柜子搜羅,她的心尖也跟著揪了起來,總是心不在肝恍恍惚惚,出了好多差錯。
腦子里自己那個陌生又熟悉的聲音,不停的碎碎念,念到不合心意的地方,不免把手里的力度加大了些,敲得鍋碗瓢盆叮當亂響。
這怕是又要跑!
“喔,沒看見就沒看見吧”,楊知秋眼見婆娘心里有事,立時收斂了嬉皮笑臉,小心翼翼的撿起幾根樹枝,蹲在灶臺前撥弄火苗。
沉默許久。
“要不……”
“你去幫我找找吧”,楊知秋抬了頭,眼巴巴看著面前背對著自己的婆娘,終究沒忍住。
話音剛落,只見顧嬸身形一頓,連帶著手里的木鏟也停下來,一時間空氣凝結(jié),只剩下沒干透的柴火,在灼燒下滋滋呼出白色熱氣。
顧嬸子背對著看不清面目,瞧動作好像抬起手擦了擦臉上的什么東西,半響后,發(fā)出柔柔弱弱的聲音,緩緩道:“又要出去么”。
“我出去哪里?”
“還不是小六子央求我,非要我陪著他去聘貓”
“去山里也不知道要花費幾天功夫,帶干糧礙手礙腳的,拿藥丸不是方便點么”,楊知秋聽了婆娘的話,知道是誤會了。
所以松了一口氣的同時連忙解釋:“真的,你想多了”。
“噢~”,將信將疑的,顧嬸子莫名雀躍起來:“那我去給你找找,應(yīng)該是在疊起來的被子后面”。
“……”
只要不跑到山外面惹下大麻煩,顧嬸子把其余的事都歸類為正經(jīng)事,從不攔著楊知秋吹牛打屁浪蕩時光。
在她眼里,自家男人可是個頂個的好,挑不出來半點毛病。
只是。
明天該去娘娘廟里燒注香了,保佑一切平平安安的,顧嬸子默默的想著,哦對了,順便再求個大胖小子。
說起娘娘廟,可是和她關(guān)系不淺,時常走動磕頭上香什么的,想必交情也不會差了。
娘娘廟,正經(jīng)叫法應(yīng)是貓娘娘廟。
在關(guān)山村的廟地上,并排立著兩座石頭塊搭建起來、半人多高的小廟,一座是土地神的家,另一座就是屬于貓娘娘的。
這貓娘娘的具體來歷并不可考,只是老一輩口口相傳下來,作了求子送子的官差,論職權(quán),位居土地之下,論范圍,出了關(guān)山村便不好用。
說起來,土地神像是個慈眉善目的小老頭模樣,但那貓娘娘,卻是看不清楚臉色,仿若無面女一般神秘的緊。
山里人家的晚飯要早一些,分不清楚是為了省下一些燈油,還是日落而息的習慣使然。
這邊,楊家兩口子用好了飯。
那邊,候如意胳肢窩里夾著幾根火把,鬼鬼祟祟找到了賈師命,倆人見面稍微一合計,火把柴刀都已妥當,就差大痦子了。
天將擦黑,三人按照接頭暗號,在村口碰了頭。相互間氣氛沒有想像中的興奮熱烈,而是充滿了山雨欲來的壓抑沉悶。
卻說混不吝的仨人剛走出沒幾步,突然迎面碰上了一個歸家的牛群,用尾巴驅(qū)趕蒼蠅的老黃牛后邊,一大一小兩個人影乍然躍入眼簾。
大的是村里的老牛倌,常年扛著一邊鏟子一邊鞭子的‘羊鏟’,給村里散養(yǎng)的人家放牛,避免誤食莊稼。
那小個人影,卻是牛倌的養(yǎng)子,不知道從哪里抱回來養(yǎng)老用的。
“李老拐,今天回來的挺早啊”
“早個屁,月亮都出來啦”,牛倌李老拐沖天上示意,緊接著用羊鏟揚了塊小石頭,把意圖越界的牛犢子嚇回牛群。
“嘿,可不是,今天小牙子也跟你放牛去了?”,楊知秋指了指小孩子,再抬眼一掃,可不是嘛,月亮早就升起來了,只是差了些許月光,還未到正經(jīng)的夜晚。
“沒,他怕我掉溝里去,來接應(yīng)接應(yīng)我”,擦身而過的間隙,李老拐露著一口大黃牙:“你們這是?”。
“哈哈剛吃過飯,溜達溜達消消食”
…………
天色愈發(fā)的暗淡渾沌,李老拐看著三人消失的方向咬了咬牙:“你先回去做飯,我跟著去瞧瞧”。
“他們能做什么好事,除了偷雞摸狗……”
“你懂個甚?”,李老拐揚手‘啪’的一個脆響,正中小孩子后腦勺:“那三位可是得供著的人物,哪個不是精明的出門沒撿錢就算虧了的主?”。
“你年紀小也不怪你”,牛倌換了一種莫名的口吻,摻雜著些許羨慕以及后怕:“想當初……”。
“那楊家兩口子逃荒逃到我們關(guān)山的時候,我可是親眼見了大痦子手里牽著一小女娃”
“大痦子時常在人堆里念叨,說災(zāi)荒時煮了一屋子書本,硬抗過來了”,李老拐抹了抹小孩的頭,認真的輕輕問了一句:“你信么”。
“信啊”,小孩抬頭,盯著大人那雙混濁的眼睛。
牛倌仿佛沒聽見耳邊稚嫩且認真的話,只是自顧自的講述著什么:“嘖,那賈二流子,災(zāi)荒時才八九歲,他憑什么能挺過來?”。
“還不是干了那喜鵲烏鴉的行當”
“只有三猴子是個榆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