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宮山(筆者)
謫仙歸隱處,千載流傳路。
巖飛萬丈崖,雨落絳云峰。
玄門傳舊事,欲訴語還休。
回首蒼茫外,青山感慨中。
動宮山位居晉北,連綿百里,虎踞龍盤,昂霄聳壑。因其東望太行,南倚西岳,北瞰黃渭,所以自古便有屏藩中原的氣勢。
然而更令其名動天下的,蓋因上清宮之所在!
相傳上清宮開派祖師于隋末亂世之際,為避戰(zhàn)禍,躲在動宮群山之中,后于一幽谷深澗之中發(fā)現(xiàn)澗中石壁之上竟有大量晦澀繁復之古字,文辭久遠,字跡古拙,甚至難以辨別是人為刻上,還是天然形成。
上清祖師當年也是學貫古今之人,他雖然認出石壁文字乃是先秦銘文,但先秦銘文種類繁多,各諸侯國所沿用之文字均有不同,因此石壁上所刻竟有一大半他都不認識。
所幸山中寂寞,上清祖師左右無事,就反復琢磨石壁上的文字,如此大半年下來,上清祖師半思半猜,竟然也能參透個十之七八。
據(jù)史載,武王伐紂,周代殷商,分封天下,文王弟之虢仲、虢叔有功,受封于虢。
原來石壁所刻文字正是當年周天子分封給宗室的虢國所用文字。
文字記載著春秋時期道家的修習法門,春秋諸子百家爭鳴,道家先賢以“習道法,辯陰陽,擅占卜”而躋身于先秦十二家之首。
于是上清祖師便按照壁文所述開始練習,而后如何,無人得知,只是若干年后,上清祖師再度出山之時,天下已再無敵手。
紅塵來去,幾番風雨,上清祖師所到之處,扶正滅邪,懲奸除惡,世人皆謂之仙,名噪一時。
北周上柱國楊堅有志一統(tǒng)四海,結束魏晉南北朝長達三百六十九年的亂世,于是請得上清祖師出山輔佐,二人每每言及五胡亂華之舊事,無不痛心疾首,都決心恢復華夏衣冠。
荏苒數(shù)年,楊堅代周稱帝,宇內靖平,天下一統(tǒng),上清祖師見山河無恙,便毅然棄俗出家,于動宮山開教立宗,便是上清宮第一任掌教真人,自號天機子。
天機子后來翻閱了大量先秦古籍,自忖已經(jīng)熟知春秋百國文字,便欲再去原來的深澗之中將石壁所刻銘文徹底參透。哪知不僅原來的深澗找不到了,就連動宮山貌也與數(shù)年前大有不同。
原來在天機子出山的這幾年間,動宮山方圓百里內發(fā)生了極大的地震,原來的深澗早已找尋不到。
天機子便按照自己多年來對石壁文字的參悟將其編纂為一套心法,并傳于眾弟子。
其時座下有四位最得意的弟子,這四人無一不是才華蓋世,甚至說是雛鳳聲清,處囊之錐也不為過,這四人偱天機子傳下的修行心法又推演出兩套劍法,劍法即為當今上清宮兩大絕學:均天十六劍與驚鴻劍法!
上清宮千百以來,英才輩出,更兼歷代掌門苦心孤詣,傾盡心血,上清宮逐漸成為玄門正宗,天下第一道家宗門!
中原上清宮與江南青燈寺一南一北,領袖武林群倫。
上清宮人平素行俠仗義,扶危解困,做下無數(shù)好事,中原百姓無論是否武學之士,凡是聽到上清宮的名號,莫不敬重。
動宮山山勢高聳,山頂終年被積雪覆蓋。暮春三月,動宮山卻如值隆冬,大雪披山,霧淞沆碭。
動宮山石階冰凍,上山之路寸步難行。
莫說尋常百姓,便是習武之人稍有不慎,失足墜入山淵也是九死一生。
為此,當年隋文帝楊堅為上清宮征發(fā)勞工十三萬,自半山腰起沿著山壁修筑起了長空棧道,棧道一面依山,其余三面臨空。俄而風過雪落,“簌簌”墜入雪谷深淵。
遠遠看去,一男子此刻正背著一個男童沿著棧道一步一步上山而來,棧道底端全由木樁鋪就,踩在上面發(fā)出“吱呦吱呦”聲響。
山路極長,也不知行了多久,男童終于緩緩睜開眼睛,入目一片高山雪谷,玉樹瓊枝,雪山皆由云霧繚繞。
男童不由喃喃道:“我真的死了嗎?原來這就是天上?”
卻不料身下傳來一聲氣哼,道:“你沒死,大叔倒是真的快死了?!边@一大一小,不是楊寧和李風巖,還能有誰?
卻說那日他們由梧桐客棧分別后,康風瑾由于有傷在身便被李風巖暫且送至眾同門修養(yǎng)之處暫且養(yǎng)傷。
楊寧則跟著李風巖先一步返回師門。
不曾想楊寧一路上都好好的,眼看快到山下了,突然腹痛發(fā)作,全身痙攣。
好在樓老事先早就備好了藥給楊寧隨身帶著,李風巖見狀急忙背著楊寧來到附近的鎮(zhèn)子上將藥煎好給楊寧喂下。
李風巖聽樓老說過,服藥只能保他暫時無虞,病痛不定何時還會再發(fā)作。
李風巖心想這孩子的性命說不定便只有著落在師父身上。便待他臉色稍稍好些,就背著他上山來了。
楊寧一看原來是那個武功高強的叔叔背著自己,看來自己還沒死,不由暗暗一喜,又嘆了口氣,道:“大叔叔,這是何處呀?”
李風巖停下身形,提肩又將他往上抬了抬,道:“動宮山。”
說完終于忍不住又道:“看不出你小小年紀,竟然這般沉重?!?p> 楊寧聞言不由摸了摸自己背后的小包袱,里面裝滿了書,自是極沉。
他輕輕拍了拍,心里不由一陣竊喜,道:“大叔叔武功這么高,我以為不會累呢?!?p> 李風巖哈哈一笑,說道:“我不是累,是你壓得我肩疼?!?p> 二人如是這般說說笑笑,這動宮山端地是高聳入云,二人又行了一個多時辰,越往上走越是寒冷,有時候棧道穿云而過,楊寧覺得好像一伸手便能觸到云彩一般。
直至日已漸西斜,好像到了一處山頂,李風巖踏出棧道,轉過一個彎,但見霧淞盈眼,漫山松柏猶如銀菊綻放。
五十步外有一處山門,上書:上清宮闕,四個篆書大字。
山門后面有幾十級石梯,李風巖并無遲疑,背著楊寧便走了上去。
二人甫一登上山門,所看到的景象令楊寧終生無法忘懷。
眼前是一個巨大的廣場,一眼不見邊際,不禁令人生出渺小之感。
腳下青磚鋪地,積雪整齊堆放,像是被人打掃過。
廣場每間隔十余步便有一樹冰枝雪葉的霧淞,星羅云布,似有玄機。
此時日薄西山,殘陽如血,夕陽照射重巒,霞光傾斜千山,余暉將李風巖背著楊寧的身影拉的冗長。
楊寧伏在李風巖背上,癡癡地望著眼前所見的一切。
李風巖慢慢向前走著,好似知道楊寧心思一般,故意放慢了腳步,道:“我第一次上山的時候也如你一般訝異?!?p> 楊寧心里想:“這仙境一般的地方,如果阿姊見了,定然也極欣喜?!?p> 楊寧這般想著,心里一陣難過,澀聲對李風巖道:“大叔叔,謝謝你?!?p> 楊寧感到李風巖的身子明顯一怔,過了良久方道:“傻孩子?!?p> 原來廣場的盡頭有兩條路,一條路穿過雪松林原,通向一大片黑瓦白墻的樓宇,縱橫阡陌,錯落有致,不時有上清門人來去。
而另一條路則通向一座長橋,橋頂覆瓦,整座橋皆由長廊與亭閣相連而成,飛檐斗拱,繪鳳雕龍。
與其說是長橋,不如說是一座極深的宮殿,雄偉壯觀,氣象渾厚。其于山頂邊緣凌空飛架,云霧繚繞,不知其通向何方。
楊寧從李風巖身上下來,仰著小臉道:“大叔叔我自己走?!?p> 李風巖點了點頭,望著天對楊寧道:“天色不早了,我們趕緊前去拜謁掌教真人?!?p> 長橋深邃,凌空飛架,無座無墩,一大一小二人走了好久,才走出長橋,長橋由廣場通向更高處的一座山頂,橋下則是無底深淵。
“方才那里叫做絳云峰,乃眾弟子日常休息,練功之所在,這座橋名曰兩生橋,連接絳云峰與天極峰,我們現(xiàn)在就是要去天極峰謁見掌教真人?!?p> 李風巖大手拉小手,帶著楊寧來到天極峰。
但見目光所及之處,白玉為石,石階層疊,九為一組,足足有九九八十一組之高,連接而上至一雄奇殿宇。
殿宇云繚霧繞,倚山而建,飛檐入天,殿后青天長空如洗,宛若云中。
殿宇之中若有若無的,似有清音梵唱之聲。
殿階前有眾多上清宮弟子守衛(wèi),二人剛走出兩生橋,便有十余名弟子奔過來,待看清李風巖相貌,俱是一凜,而后一齊收劍,拱手為揖道:“見過首座師兄”
李風巖“嗯”了一聲,向其中一位年長且作道士打扮的人問道:“風賢師兄,掌教真人可在殿內?”
那人回道:“回首座,掌教真人正在殿內與玄徽師叔商議事務。自打您下山后,掌教真人每每言道,諸事遠不及往日盡然有序,今日得見您歸,定然大喜?!?p> 上清宮當代掌教道號玄元,世稱“玄元真人”,功參造化,于中原武林德高望重,真人年逾百歲高齡,上清弟子眾多,事物繁雜,因此門內日常事務悉數(shù)由首座弟子李風巖打理。
李風巖聞言神色一肅,向風賢還禮后便拉起楊寧的小手踏上殿階。
李風巖身為南玄掌教座下第二任首座,不僅武功蓋世,更兼處事果決,雷厲風行。
自他接任首座以來上清宮聲望日隆,門內弟子對他更是無不拜服。
殿階極高,李風巖握著楊寧的手似乎微微顫抖,不禁向他望去,只見這孩子緊緊咬著下唇,很是局促不安,李風巖輕嘆一聲,輕聲道:“別緊張,家?guī)熣娜屎瘢隙〞饶愕摹!?p> 楊寧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如此緊張,他自問如果活在這個世上是別人的拖累,那他寧愿死去。
可倘若有一種可能,能讓自己活下去,活下去和在乎自己的人在一起,又不成為別人的拖累,那他自是更愿意活下去,哪怕受盡萬般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