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許郎君,這邊請?!?p> 守門人在前引路,許宣泰然而行。
一邊打量這法華寺,只見滿庭草木,頗有春意。
雖古樸簡陋,卻多了幾分悠然世外的氣質(zhì)。
不禁心中贊許。
“這位宗師長居于此,看來心境的確有所改變,只可惜不久后便要……得想個法子諫諫言,讓他免于此禍?!?p> 許宣不是圣母。
但有悲天憫人之心,前世今生也都是讀書人,對于這樣一位前輩自然心存敬意。
而且他不信命運。
并不認為既然上天注定對方要死,他就置之不理。
——倘若不是為了改變命運,他穿越過來有什么意義?
這是他對今生自我的認知,絕不會輕易動搖。
否則不至于一改往日之風(fēng),口出狂言要拜見宗師。
“郎君請,使君正在院中看書,我就不打擾了?!?p> 守門人引他來到后院便自退下。
許宣抬頭看去,只見滿庭芬芳的院落中,一位中年文士正捧卷讀書。
此人四十來歲,五官尋常,衣冠端正,顎下有須。
溫文爾雅之余,又頗有幾分男兒大丈夫意味。
可觀其眉眼,卻暗藏晦色,似有孤苦之意。
原來這就是與韓愈齊名的八大家之一,文道大師柳宗元。
許宣心神微動。
卻并不認為這叫意志消沉。
蓋因普天之下,蕓蕓眾生,有幾人受得了顛沛流離之苦?
別看史書上只一句左遷何處,南貶何方。
其實對古人來說。
可謂萬里之遙,終生之別。
順宗年間,柳宗元和一干同道共襄盛舉,推行永貞革新,失敗后和劉禹錫一起被貶為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這對好基友從此一別十年。
一在永州,一在朗州,即今常德鼎城區(qū),就在洞庭湖西畔。
雖相隔不遠,卻此生再難相見。
直到十年后二人奉詔回京,已是人生末路。
試問,滿腔雄心壯志,卻大業(yè)不成,還被貶到千里之外,連累老母一路奔波,又與知己好友咫尺天涯,更眼看朝廷腐敗,此生救國無望,誰能不消沉?
說什么寄情山水,不過是苦中作樂,無奈之舉罷了。
不過許宣也沒想改變什么,只是心中仰慕,想親自拜訪一下這位宗師。
“晚生許宣,見過先生?!?p> 許宣正色行禮。
柳宗元聞言,點了點頭:“嗯?!?p> 便在許宣打量他時,他也在觀察許宣。
見此人眉清目朗,身姿挺拔,更兼眼神堅定,心中頗有好感,對他所謂的“知《天論》”更感興趣了。
此時又見許宣執(zhí)弟子禮,看來是志同道合之人,不由暗覺欣慰,便直接問道:
“聽說你對屈子的《天問》,別有一番見解,可是真話?”
雖有好感,但基于常識,他也不認為這小子會有什么真知灼見,頂多是少年人自以為是的空中樓閣罷了。
抱著這樣的想法,他已經(jīng)準備好要指點許宣一番。
“先生當面,不敢撒謊。先生若是不信,只管問對?!?p> 問對就是一問一答。
既有師長指點晚輩的意思,也有君王問計于圣賢的典故。
柳宗元細細一品,不禁好笑,便道: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這便是屈原《天問》的開端。
“太古之初,第一個傳道的人是誰呢?”
本是隨意一問,沒想過許宣能答出來,因為連他自己也沒有把握。
“本始之茫,誕者傳焉。鴻靈幽紛,曷可言焉?”
這是他在《天對》中的回答。
“天地形成之前的情況,恍惚無憑,沒有真憑實據(jù),都是些荒誕之人傳述下來的,那些混亂不清的傳說,沒有什么好講述的。”
什么意思?
別問,問就是胡說八道。
雖然我也不懂,但他們肯定不對。
不料許宣微微一笑,道:
“遂古之初,人傳道之。”
柳宗元一愣:“人傳道之?你的意思是,道是人族自己所傳?”
“不錯。”
許宣點了點頭:
“先民誕生之后,初類野獸,后啟靈智,方始為人?!?p> “他們磨石為刃,鉆木取火,以群聚,共獵之,將與之競爭的大型生靈殺了十之八九,終成天下霸主?!?p> 具體的追根溯源十分久遠,而且繁雜,但大體上就是這么個過程。
不過關(guān)于人類起源,其實還有個終極問題。
憑什么是人類?
憑什么只有你人族能磨石成刃,鉆模取火,還特么會群體合作,以多欺少?
憑什么就你有腦子?
這是一件從根源上無法解釋的問題。
因為人類和任何其他種族都不一樣。
如果說其他種族起步都是一層兩層三層四層五層。
那么人類一起步,直接就是一萬層。
世界上再沒有第二個種族,從一開始就具備人類這種開掛般的能力。
所謂螞蟻多了咬死象。
世界萬物都有天敵,強如稱霸了億萬年的恐龍也一樣。
唯獨人類。
別的種族天敵都是其他生物,或者氣候條件。
只有人類的天敵是自己。
又參加比賽又當裁判。
這不是開掛是什么?
柳宗元不知道這些,但許宣的話,聽起來卻很有道理。
“磨石成刃,鉆木取火……的確如此,可如你所說,遂古之初便是無道,那史書上言之鑿鑿的三皇五帝,上古神明,又是何物?”
柳宗元思忖片刻,反問道。
他本以為,“人傳道”的意思是先人傳道,依舊是古已有之。
沒想到是從無到有,逐步發(fā)展。
既然如此,那上古神靈就是假的咯?
對此,許宣想了想道:
“此事一分為二,兩種可能。”
柳宗元挑眉:“哦?還請細細道來?!?p> 許宣道:“其一,上古神靈,其實是前人對先民的神化和浪漫想象,或許那些所謂的神靈,只是一群衣不蔽體,連話都不會說,只會‘嗚啦啦’叫喚的野人?!?p> 柳宗元頷首:“若真如此,便與你方才所言相合。那其二呢?”
許宣眼中露出一絲復(fù)雜:“這其二嘛……或許上古之時,真有神明,只是因為天地間出了某些變故,神靈修行之法未能傳承而下,導(dǎo)致大道出現(xiàn)斷層。”
其實這并不符合他一個現(xiàn)代人唯物主義者的理念。
但想到腦中那本金色古書,和上山前剛經(jīng)歷過的奇異夢境。
否定的話自然說不出口。
柳宗元起初不信,可似乎想到什么,最終嘆了聲氣:
“野道也好,神道也罷,終究這世間,不復(fù)當初了?!?p> 嘆息后,這才轉(zhuǎn)而問道:
“那‘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又見許宣干站著,忙起身作請:
“先生快坐,子厚愿與先生共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