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情節(jié)的推進與演化—獨立式矛盾沖突的情節(jié)模式
在分析和拆解小說故事中的矛盾之后,我們再來談談情節(jié)的推進和演變。我們之前在定義中提到,情節(jié)其實就是矛盾主體雙方對戰(zhàn)的過程,也可以說成對立沖突的過程。那么這個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我們還可以繼續(xù)分類來考慮,主要包含以下情節(jié)模式:
1.第一種情節(jié)模式是獨立矛盾雙方的對立沖突過程
2.第二種模式是矛盾連鎖激化的對立沖突過程
我們來進一步解釋其中的含義。所謂獨立矛盾主體之間的對立沖突過程指的是在特定的矛盾中,只有對立雙方才參與的對立沖突的情節(jié)過程。在第二種情節(jié)模式中,在矛盾雙方的對戰(zhàn)過程中,可能會激化矛盾主體雙方與外界新的矛盾,而在處理新的矛盾過程中,又會激發(fā)起更新的矛盾,形成連鎖式的矛盾的激化反應。這么說起來可能過于抽象,接下來我會舉例進行說明。
在《鹿鼎記》中,康熙與鰲拜這一主要矛盾的對戰(zhàn)中就屬于第一種情節(jié)模式。至始至終,康熙、韋小寶與鰲拜的對戰(zhàn)過程中只有矛盾的雙方。從最初試探性的摩擦,逐漸升級為大的沖突,從一方主體受到欺負,到另一方開始策略性的隱忍退讓,到最后的決定反擊,所有的情節(jié)設置都是圍繞著這一矛盾主體開展,而這對矛盾主體的對戰(zhàn)過程中也沒有激化起新的矛盾。我們來看看情節(jié)在這對矛盾主體之下是如何推進演化的。首先,矛盾雙方在開始對戰(zhàn)之時,雙方的實力差距不應太大。如果對戰(zhàn)之前雙方實力差距過大,那么對戰(zhàn)剛剛開始時,實力強大的一方將不費吹灰之力將對方置于死地,這種矛盾對戰(zhàn)弱勢一方在影視劇中不會超過第二集;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是,如果雙方實力差距過大,那么雙方不會無緣無故的挑起沖突,一方會選擇繼續(xù)隱忍,另一方則會繼續(xù)的飛揚跋扈。只有雙方實力接近之時,才有可能一方挑起沖突,而另一方堅決回擊,雙方你來我往,才有可能將劇情持續(xù)推向高潮。在康熙未成年,也就是康熙未親政之前,雙方基本上并不構成對對方的威脅。康熙年幼之時,無體力、無智謀、無法理的去爭奪權力(在古代,只有皇帝成年以后才有資格去親政治理國家),而鰲拜身為輔政大臣,代年幼的君主行使權力,治理朝政是順治退位之后,孝莊太后以及皇帝宗室賦予鰲拜的權力,雙方在這樣的歷史環(huán)境下基本構不成雙方對戰(zhàn)的先決條件。那么,真正能夠成為雙方真正對戰(zhàn)的條件又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有三個很重要的先決條件,一是皇帝成年;二是有人撐腰;三是本人要勵精圖治,有勇有謀。而這兩個條件都是缺一不可的,我們看看康熙皇帝是否具備這些條件。首先是皇帝成年,此時滿清天下已經(jīng)初定,社會進入良性的發(fā)展周期?;实鄢赡昕梢杂H自治理朝政,這在當時的宗室法理中是絕對可以得到有力支撐的。那么第二個條件有人撐腰,那么給康熙皇帝撐腰的人又是誰呢,這樣的人又需要符合什么樣的條件呢?是四大輔政大臣嗎?鰲拜本身狼子野心,而索尼年歲已大,遏必隆左右逢源,而蘇克薩哈雖然剛直不阿,但是和鰲拜相比,畢竟胳膊肯定是扭不過大腿的。況且鰲拜掌權多年,滿朝文武過半是鰲中堂提拔的親信人物,所以康熙從宗室也好,朝臣也罷,想要挑出一個有力支撐者還真實挺難的。難并不等于沒有,這個人就是孝莊太后。這個太后在歷史上也是雄才大略,一代賢后。為順利扶持自己的兒子順治皇帝,孝莊太后能夠堅定隱忍,不惜下嫁攝政王多爾袞來保護幼年順治,穩(wěn)定朝綱。在順治退位之時,中原未穩(wěn)之際,她能夠扶植康熙皇帝八歲繼位,并在朝堂之內縱橫捭闔,不斷的鞏固滿清在中原大地的統(tǒng)治,就連四大輔政大臣都對他恭敬有加。有讀者可能會問道,歷史中是這樣描述的,但是在《鹿鼎記》中,孝莊太后已經(jīng)在神龍教毛東珠的制服之下,當時的太后是個假的太后,假的太后又怎能對康熙有巨大支撐作用呢。筆者認為,金庸先生這樣來設置人物的思想行為還是合乎道理的,這里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首先,雖然太后是假的,但是除了神龍教之外,朝廷內外是無人知曉的,所以太后的威名仍然具有震懾的影響力。縱然是假太后,以太后之名在宗室與朝臣中仍然有著巨大的聲譽和影響力。即使是權臣鰲拜也不得不忌憚三分,如果假太后與鰲拜翻臉,可能眾朝臣在重新站隊之時,鰲拜也不見得會得到很多便宜。
其次,假的太后謀略水平也絕不遜色。先不說毛東珠本為明末一品大員毛文龍之女,虎父無犬子的出身身世,光看到她制服孝莊,害死榮親王、董鄂妃和孝康皇后,成功逼走順治皇帝的結果來看,此人謀略與手段絕非常人可比。另外,當康熙與鰲拜對戰(zhàn)僵持不下之時,假太后告知皇帝應當選擇隱忍,甚至不惜在隱忍之時建議康熙戰(zhàn)略性放棄蘇克薩哈,正是這個假太后的教誨讓康熙明白示之以柔、贏之以鋼,示之以東、擊之以西的道理,最后正是通過這項策略打贏了對鰲拜最后的勝利。再次假太后本身有扶持康熙,力挺康熙的個人意愿。有讀者可能會問道,康熙非假太后的親孫子,愛新覺羅氏也與假太后無半點關聯(lián),而假太后的爹毛文龍與滿清打了半輩子的仗,假太后又有何意愿能夠幫助康熙、力挺康熙呢?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假太后的目的就是潛伏宮中尋找八部四十二章經(jīng),毛東珠在太后的位置上對于偷盜經(jīng)書能夠提供很多便利。如果康熙倒臺,鰲拜篡位,她這個假太后肯定時日無多,繼續(xù)找尋經(jīng)書更是癡人說夢了。因此,力挺康熙,穩(wěn)定朝局對于假太后來說是符合邏輯的行為。
從假太后對康熙的支持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對于假太后的感激之情還是非常濃厚和深重的。即使毛東珠的身份被揭穿,康熙仍然念在多年的相處之情和危難之際的教誨之恩不忍心直接將其問斬,而是直接交給真的太后來處理。有的讀者可能會繼續(xù)問道,為了避免輔政大臣為上作亂,為何孝莊太后不親自垂簾聽政、親自掌握朝政大權呢。在《鹿鼎記》的故事中,假太后也確實沒有這個意愿,她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找到八部四十二章經(jīng)交給神龍教教主洪安通,以便順利拿到解豹胎易筋丸的解藥,而整頓朝綱,穩(wěn)固大清權力對于毛東珠來說確實沒有一點意愿。在真實的歷史中,孝莊皇后為一代賢后,和后來的慈禧太后比起來,她本人并沒有什么權力欲望,什么工作交給什么樣適合的人來做,才是孝莊太后第一需要考慮的問題吧。
在皇帝成年,有人撐腰的兩個條件之后,第三個條件就是皇帝他本人需要勵精圖治、有勇有謀。歷史上的康熙就是這樣的人設,他力除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拒抗蒙古,擴疆圖、促經(jīng)濟、發(fā)展農(nóng)業(yè),建立了一世的豐功偉業(yè)。那么讀者可能會問道,如果這三個條件有所缺失的話,是否還能夠有資格去對戰(zhàn)權臣鰲拜呢?筆者的答案是不可以的,我們這里可以舉幾個例子。首先是三國時期的漢獻帝劉協(xié),雖然名為大漢天子,但是卻由曹操全權把握朝政,他本人雖然還有忠于大漢的朝臣支持(包括劉備、董承、荀彧等人),但是本人謀略過于欠缺,搞了一個衣帶詔最后也竟然敗露,一生窩窩囊囊,最后只得落得一個被廢的結局。再有就是劉備向諸葛孔明臨死托孤的皇帝劉禪,雖然有諸葛神人的鼎力支持,但是本人過于孱弱,最后只有落得一個樂不思蜀的下場。最典型的例子是光緒皇帝,本人很有謀略,也勵精圖治,欲挽救中華于水火之中,但是托靠的康有為、梁啟超都只是一群空有理想的文弱書生,而袁世凱更是所托非人,因為沒有得到權臣的頂力支撐,在與慈禧太后的對戰(zhàn)中敗得一塌糊涂。
當康熙具備以上三個條件之后,他便具備了與鰲拜對戰(zhàn)的資格,同時他也具備了和吳三桂對戰(zhàn)的資格。當然,看到康熙具備以上對戰(zhàn)條件的不只有讀者們,還有鰲拜本人,那么我們看到康熙與鰲拜之間是如何開始精彩對戰(zhàn),從而又是如何推進情節(jié)的發(fā)展的。
我們在之前矛盾主體雙方的人物背景和人物個性中提到過,鰲拜本人雖為權臣,但是弒君篡位這種事情他還不是特別敢于做。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即使同為宗親血脈當上了皇帝,也同樣會被當時和后世的文人唾罵和指責,何況是鰲拜這樣的異姓權臣。我們知道三國時期的魏國為曹操一手締造,在面對金絲雀式的毫無安邦定國能力的漢獻帝劉協(xié)所在的帝位都不敢有實權之名,這樣的事件在古代屢見不鮮。而在這樣的封建社會時代背景之下,鰲拜的目標只能是繼續(xù)掌握權力,他希望的是康熙皇帝作為傀儡,不圖有皇帝之名,只圖皇帝的權力。在已經(jīng)成年的皇帝面前,他能夠做的首先是威脅和恫嚇,以期待皇帝能夠服軟害怕,我們來看看鰲拜是如何率先挑起事端的。一日,康熙與鰲拜在野外騎馬射箭,偶遇一只雄鷹飛過,康熙的御馬紫電因此受驚,瞬間驚慌之下,將康熙皇帝摔落馬下,鰲拜以驚擾圣駕的名義要將紫電處死,而康熙皇帝卻認為紫電因受干擾才驚擾圣駕,而不必因此小題大做,但是鰲拜卻不依不饒,強行將紫電殺死后又對康熙講了一連串的為官之道,康熙見此雖然怒火中燒,但是此情此景,他本人也無可奈何。
在這個情節(jié)橋段中我們能夠看到鰲拜初次挑事,殺不殺紫電本身已經(jīng)并不重要。鰲拜所要向康熙展示的其實就是一個話語權,如果康熙此時言聽計從,便會就此沉淪,被鰲拜玩弄于手掌之中,估計后續(xù)也不會再有什么精彩情節(jié)了。但是當康熙提出自主的意見時,鰲拜只能用殺馬的方式來震懾康熙,話語權是矛盾雙方初次交手的核心目標。
緊接下來,矛盾開始逐步升級,之前殺的是馬,而下一步殺的卻是人,當然第二次所殺的人是康熙的護衛(wèi),總的來說還不算是特別重要的人物。而第二次沖突的焦點問題就是明史一案,康熙剛剛親政,天下又已安定,從小接受儒家思想的康熙主張以仁治國,對待明史一案希望從寬處理。康熙接受儒家思想在小說中已經(jīng)有所體現(xiàn),康熙在陳述自己的主張時好用到了漢人的《神童詩》“少小需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但是出身異族,馬背上打天下的鰲拜有哪里能夠聽得進去,康熙見鰲拜根本不可理喻,便只能放任鰲拜自行處理,并警告其好自為之,鰲拜見康熙仍然不服,依然不依不饒,倭赫等護衛(wèi)見鰲拜態(tài)度蠻橫,目無君上,便在語言上警告鰲拜,鰲拜在怒氣之下私自將皇帝的四個貼身護衛(wèi)全部處死。擊殺皇帝的御馬不能讓康熙服軟,那么殺掉皇帝侍衛(wèi)是否又能讓皇帝徹底服輸呢?答案是否定的,前兩次鰲拜步步緊逼,但是仍然未見康熙退縮,鰲拜策劃將沖突進一步升級,這一次他不殺動物,也不殺小人物了,而是把矛頭對準朝廷重臣,進一步震懾年紀輕輕,剛剛親政的康熙皇帝,而第三步?jīng)_突所殺的人就是輔政大臣蘇克薩哈。
在接受鰲拜兩次挑釁之后,年輕氣盛的康熙也不會坐以待斃,在鰲拜擊殺紫電之后,康熙意識到自己無法與鰲拜單獨對抗;當鰲拜斬殺以倭赫為代表的護衛(wèi)時,康熙意識到自己的貼身保鏢也無法保護自己,要想與鰲拜繼續(xù)對戰(zhàn),找到一個堅實的臂膀來協(xié)助自己是必不可少的。是的,在第三次交手中就引入了一位非常有實力的權臣,他就是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的蘇克薩哈。當蘇克薩哈以圈地和欺君罔上的罪名彈劾鰲拜時,滿朝大臣竟然全部畏懼鰲拜的權勢,沒有人站出來與康熙、蘇克薩哈一起對抗鰲拜。結論其實可想而知,康熙被逼殺掉了蘇克薩哈,應該說,這對康熙實實在在的造成了巨大打擊,對于年輕的康熙來說,一時也想不到該采取什么辦法來解決他和鰲拜的矛盾。在這個被鰲拜步步緊逼,自己節(jié)節(jié)后退,甚至退無可退的境地之時,康熙想到了還有一個人可以求助,這個人就是孝莊太后(假太后)。假太后能夠潛伏宮廷多年,自然也是精于謀略,審時度勢,在康熙走投無路之時,她引導康熙沉著冷靜,并給康熙開出了一劑良方—“忍,百忍可成金?!钡悄贻p不服輸,而且易于沖動的康熙只是表面應允,背后卻仍然想著在合適的時機予以反擊。在前幾次的較量中,鰲拜數(shù)次恫嚇和震懾康熙也只起到了有限的作用,而真正打服康熙的年輕氣盛和沖動,讓康熙不得不進行理智決策,轉換戰(zhàn)略思維的卻是下面的第四個沖突,而韋小寶在這第四次沖突的危機中扮演了最為關鍵的角色,第一次拯救了重大危局。
康熙皇帝因公務下詔書召鰲拜進宮面上,但鰲拜與同黨正在飲酒作樂,當著宣讀詔書太監(jiān)的面謊稱身體有疾拒不進宮??滴趸实壑蟠鬄閻阑?,一時氣血上頭、頭腦沖動、蠻力發(fā)作,親自前往鰲拜府邸一查究竟。而此時鰲拜酒過三巡,竟然當著同黨的面試穿龍袍,當?shù)弥滴跤H自前來后,一時措手不及、無處躲藏,只能以生病為由倉促上床??滴蹩吹仅棸荼蛔酉旅媛冻龅凝埮垡唤?,登時怒火中燒、青筋暴漲,盛怒之下掀開鰲拜床被,鰲拜龍袍盡現(xiàn),此時鰲拜迅速拔出匕首,康熙御前侍衛(wèi)和鰲拜府兵拔刀相向,一時堅持在那里不敢動作。應該說,在這個危急關頭之下,有一方哪怕有著微小的動作都很有可能打破脆弱的平衡,陷入暴力對戰(zhàn)的局面。而鰲拜府兵人數(shù)眾多,真要動起武來其結果不可想象。此時的康熙汗流雨下,幾乎可以說康熙幾乎要為他的不理智和沖突付出生死存亡的代價。
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韋小寶靈機一動,借用鰲拜獻刀的理由緩和君臣劍拔弩張的氣氛,而康熙順勢接刀,鰲拜更是順坡下驢,康熙親政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就此化解??梢哉f這第四個沖突對康熙的打擊時非常沉重的。擊殺紫電也好,斬殺侍衛(wèi)也好,誅殺重臣也好,之前鰲拜的種種倒行逆施都沒有直接傷害到康熙本人,這也是康熙一直都不被權臣打服的重要原因。但是這一次康熙卻實實在在的體會到個人的生死安危,甚至讓他感到了極大的恐懼。與鰲拜的第四次對戰(zhàn)徹底打消了康熙正面沖突的沖動和意愿。在經(jīng)歷了第四次沖突之后,康熙才真正重新理解了太后那句“百忍克成金”的金玉良言,至此,康熙對待鰲拜的戰(zhàn)略開始轉向,表面示好,表面安撫,背后再做積極準備,抓準時刻給與致命一擊。在這個關鍵性的節(jié)點上,康熙的政治頭腦和政治素養(yǎng)有了極大的飛躍。
那么康熙是如何表面示弱,而背后積極準備呢。說來也并不復雜,把想要的東西給與鰲拜,鰲拜想要的無非就是康熙徹底的聽話臣服以及朝堂上的絕對權力??滴跏紫炔捎谜Z言示弱,表示鰲中堂時是開國元勛,滿州第一勇士,勞苦功高,而康熙本人卻年輕資歷較淺,還需熬中堂多多幫助與教導。同時對鰲拜加官進爵,賞賜財物。而最關鍵的還是主動放棄手中的權力,讓鰲拜全權處理朝中大事,而自己退居幕后,以游玩享樂麻痹鰲拜。而于此同時,鰲拜一方其實經(jīng)過此事也嚇得不輕。前面我們講過,鰲拜欺負康熙年少無知,也只是想手握大權,但并不想明目張膽得弒君篡位。但是他沒有想到康熙經(jīng)過御馬被殺,護衛(wèi)被殺,重臣被殺之后,不但沒有任何退縮,更能和鰲拜本人針鋒相對,在鰲拜自己的地盤上上演了一出拔刀相向的大劇,差點被康熙逼成弒君謀逆,大逆不道的境地。多虧韋小寶及時化解,不但拯救了康熙,同時也拯救了鰲拜,甚至說拯救了朝廷,拯救了大清都不為過。在此之后鰲拜也收斂鋒芒,在康熙的好言奉承和加官進爵的示好之下,順勢接納了康熙的表面好意,也不怎么再輕易造次(其實鰲拜也不是看不出康熙在情勢危急之下有意退縮,有意示好)。
而康熙又是如何在背后進行積極準備呢,其實并不復雜,組織可靠的小太監(jiān)練習摔跤,伺機引起鰲拜上鉤,關鍵時刻給與鰲拜致命一擊。從康熙與鰲拜對戰(zhàn)的整個情節(jié)可以看出,對戰(zhàn)的雙方一直圍繞著權力進行角逐。而在整個情節(jié)過程中,并未有新的矛盾被激化和產(chǎn)生。而雙方的對戰(zhàn)以一方的挑釁試探開始,不斷的進行攻擊,另一方在此情形下也進行堅決反擊,到雙方矛盾徹底激化,到其中弱勢一方暫時收斂鋒芒,以至于最后形成絕地反擊,一騎絕塵,將對戰(zhàn)最終畫上了句號。整個過程邏輯自洽、層層遞進、步步驚心,形成了非常合理的鏈條結構,每一個階段都是上一階段對戰(zhàn)結束之后,經(jīng)過矛盾雙方深入思量而逐步推進的結果。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康熙、韋小寶和吳三桂對戰(zhàn)的例子。當康熙親政并剿滅鰲拜之后,信心大增,他開始意識到第二個敵人也已經(jīng)顯現(xiàn),這個人就是吳三桂。吳三桂替滿清平定大半個中原,并親手勒死永歷皇帝之后,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與吳三桂殺馬為誓永不相負,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鎮(zhèn)守云南,世襲罔替。而在康熙親征之后,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互相勾結、同氣連枝,而且獨霸一方不受政府管轄,每年軍響糧草消耗全占大清全年財政收入的大半。從各個方面來說,在康熙眼中,吳三桂已經(jīng)不是那位立過赫赫戰(zhàn)功,替大清駐守邊疆的忠臣良將,現(xiàn)在的吳三桂已經(jīng)成為康熙皇帝實實在在的威脅。而和鰲拜有所不同的,吳三桂坐鎮(zhèn)一方,手握兵權,而且立國開過之功,其水平和實力超越鰲拜不只一兩個檔次。而與鰲拜飛揚跋扈,不可一世不同的式,吳三桂為人較為低調,而且對康熙皇權表面上恭恭敬敬,恪守君臣之禮,而且作為平西王鎮(zhèn)守云南,治理邊疆也是平安無事,井井有條。然而盡管吳三桂表面思慮如此謹慎周到,康熙卻仍然執(zhí)意要解決掉吳三桂,這里面其實包含以下幾個層次的含義。
首先是吳三桂雖然沒有表現(xiàn)出造反之意,但是以吳三桂的實力,如果他想要造反,他就絕對有造反的實力。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分別管轄云南、廣東和福建,三省不但有精兵強將,而且當?shù)囟愩y拒不上繳,況且他們遠在邊關,康熙也沒有現(xiàn)在所謂的長臂管轄。這樣的武裝力量和政治力量不受約束、不受調配,實在會讓當政者寢食難安。
其次是吳三桂的漢人身份??滴跤H征之后親手干掉鰲拜,而鰲拜這個曾經(jīng)立下開國戰(zhàn)功的本族第一勇士羽翼豐滿之時都可以忤逆犯上,何況稱霸一方的平西王吳三桂。所謂的打開關隘,平定中原,親手勒死永歷皇帝以示效忠的吳三桂,當時所真正效忠的是攝政王大臣多爾袞。而多爾袞已逝,順治皇帝在多爾袞死后挖墳鞭尸,而面對這個剛剛親政,有些乳臭未干的小皇帝,現(xiàn)在具有強大勢力的吳三桂還會忠心耿耿嗎?另外一點康熙所想到的是,即使是當年的吳三桂,其實也是無法信得過的。我們知道,當年李自成殺進紫禁城時,吳三桂還在山海關率領八萬鐵騎和滿清對峙多年。而因李自成和劉宗敏搶奪陳圓圓之后,吳三桂才慟哭三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開城放滿清入關并追殺李自成,應該說吳三桂為泄一己之私憤而引清兵入關的行為,可以說徹底得罪了所有大明官僚和大明子民,漢奸的帽子是無論如何都摘不掉了。怎么辦?當時吳三桂也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徹徹底底的為滿清效忠,替滿清賣命。如果連滿清都不相信他的話,對于吳三桂來說,明廷已經(jīng)徹底回不去了,那樣他將進入絕對的山窮水盡的地步。所以他只能夠拼命替清廷平定中原,甚至不惜以親手勒死永歷皇帝為表對滿清的忠心。這樣的吳三桂,心腸是黑的,是不擇手段的,為了達到目的不惜弒舊主,在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封建士大夫眼中,是絕對大逆不道,也絕對不可信任的。不光明末的士大夫這么看,學習儒家經(jīng)典長大的康熙皇帝也是這么想的。無論你為大清開國做過多少貢獻,只要你是背國叛主,你就是不值得信任的人,所以在這個層面上,康熙也是容不下吳三桂的。
再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吳三桂賄賂朝臣,干擾朝局。自古朝廷內部結黨營私不在少數(shù),但是對比朝內的結黨,對于皇帝來說更為可怕的是勾結外臣,如果廟堂與江湖勢力合為一體,康熙真是會變成孤家寡人。
最后康熙所考慮的問題是臺灣,臺灣鄭氏被南明皇帝封為國姓,其一直以明朝國號禮制治理臺灣,對滿清自然是國仇家恨,這樣一個政治和軍事敵對勢力孤懸海外,有朝一日時機成熟便可以反攻滿清,一定會讓清朝皇帝心驚膽戰(zhàn),寢食難安。而云南、廣東、福建卻為臺灣的天然屏障,不消除三藩隱患,是不能夠有能力收復臺灣的。況且如果三藩和臺灣勾結,成為相互支撐的緊密的軍事同盟,那就更夠康熙喝一壺的了(其實這點倒是多慮,漢人都非常痛恨吳三桂)。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對于康熙來說,吳三桂是一個一定要處理干掉的對象。但是該怎樣處理呢,雖然在干掉鰲拜之后,大權已經(jīng)掌握,除廣東、云南、福建和臺灣之外,其他省的財政和軍事權力都已經(jīng)在手,其實力倒是可以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一教高下,但是此時還是不能夠大動干戈,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平西王吳三桂雖為地方豪強,但是人家畢竟沒有公開叛亂,也沒有做過什么明顯的欺君罔上的事情,總不能憑著自己的判斷和猜疑就欲加之罪吧??滴跤H政不久,想以儒家仁孝來治理天下,然后沒有對敵人動手卻對自己人先動起手來,仁孝的精神豈不是不攻自破,轟然崩塌了。
二是吳三桂以金錢勾結內臣,而鰲拜剛剛伏法,內朝與外朝大臣之前在康熙和鰲拜兩大政治勢力的斗爭下左右搖擺,趨炎附勢,很多人還是鰲拜的勢力和幫兇。而敵對一方勢力崩塌,政治平衡已經(jīng)被無情打破,所有內朝外朝的政治都需要重新洗牌,整頓朝綱、萬民歸心才是當務之急。
第三是三藩兵強馬壯,一直在邊疆平定騷亂,而內地已經(jīng)平定將近三十年,新的滿清子弟不但已經(jīng)疏于戰(zhàn)陣,甚至已經(jīng)開始安逸享樂,當年滿清的鐵騎,虎狼之師到現(xiàn)在是否還一樣的勇猛無敵(事實上,三藩剛剛開始造反時,滿清八旗確是一潰千里)而未知曉。況且戰(zhàn)爭本身就是一個大的系統(tǒng)工程,將領選拔,軍隊組建和訓練,調配錢糧,制定戰(zhàn)爭方案都不是短時間能夠完善的。如果倉促作戰(zhàn),面對久戰(zhàn)沙場,精于謀略的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失敗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
可以說,在康熙與吳三桂之間的矛盾中,無論是真實歷史,還是出于金庸先生的本人意愿,吳三桂、康熙之間都會有一場大的戰(zhàn)爭爆發(fā)。而在這場大戰(zhàn)之前,面對稱霸一方的吳三桂,康熙有幾個重要事項需要提前準備,而這些準備幾乎都是韋小寶替康熙完成的,這些準備包括以下幾點:
?。?)三藩忠心愛國還是自私自利,只打自己利益的小算盤?
(2)吳三桂是忠君賢臣還是老奸巨猾?
(3)如果以上兩點成立的話,那么如何找到吳三桂想要造反的證據(jù)來說服群臣,上下一心共同御敵?
?。?)如何能夠獲得吳三桂反叛的作戰(zhàn)規(guī)劃,從而康熙可以能夠有所針對,提前布局,統(tǒng)籌謀劃?
?。?)如何能夠打掉吳三桂的七寸,抓住吳三桂的軟肋,使吳三桂在反叛過程中有所顧慮,投鼠忌器?
但是面對這些問題,不能大動干戈的康熙皇帝和韋小寶又是如何操作的呢?不能武力取勝還可以以智謀取勝。我們看看康熙和韋小寶(主要是以韋小寶為主)是如何在對戰(zhàn)情節(jié)中逐步實現(xiàn)以上的目的。
我們看看《鹿鼎記》中是如何進行情節(jié)推演的,首先是雙方對戰(zhàn)的第一個回合??滴趺鎸θ苈氏忍羝饹_突,他采用的是和捉拿鰲拜一樣的招數(shù),這招叫做甕中捉鱉。康熙以從未見過三藩之王,想要共賞國事為名招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入境,但是精明狡猾的吳三桂自然看破端倪,以抱病為由派自己的兒子吳應熊與其他兩位藩王共同入京,而自己喬裝親兵共同赴京以便觀察朝內局勢,打探消息。在真實的歷史中,吳三桂并未喬裝改扮,在當時的政治形態(tài)之下,如果吳三桂依然坐鎮(zhèn)云南,就可確保吳應熊及其他兩位藩王的安全。而我們說,如果讓康熙、韋小寶與吳三桂可以在小說故事中實現(xiàn)真實的對戰(zhàn),總不能讓兩方隔空喊話,而雙方能夠見面時矛盾對立沖突的基本條件,金庸先生所設置的吳三桂喬裝入京既能保證三藩不被一網(wǎng)打盡,同時又可以讓吳三桂親自見到韋小寶進行面對面的較量。
吳應熊、耿精忠、尚可喜第一次前來BJ面見皇上,雙方表面恭敬客氣,但是語言之中你來我往卻暗藏玄機。首先是康熙皇帝向三藩訴苦,大清立國不久,各地都需要發(fā)展重建,但是稅銀有限,國庫常年捉襟見肘,以此暗示三藩是否可以減少輸入的稅銀,以資國庫。對于康熙的言語暗示,吳應熊回應建議向百姓增加稅收,以充實國庫。而康熙依然不依不饒,以不忍心增加百姓賦稅,增添百姓疾苦為由否決了吳應熊的建議。而話說到這里,三藩才是徹底明白康熙用意,其目的就是讓三藩減少輸入,以達到削弱三藩實力的目標。而三藩也不白給,通過借力打力回應挑釁,直接拋出了裁撤三藩的建議,以強有力的方式回將了康熙一軍。原本康熙只是想讓三藩出讓一部分利益,從而能夠消減三番的一部分實力,而三藩卻要自行裁撤,試驗康熙到底敢不敢裁撤三藩,康熙此時才意識到三藩絕非等閑之輩,沒有想到三藩會以如此傲慢和強硬的態(tài)度來回應康熙的試探與建議。而此時年輕的康熙還意識到三藩同進同退,強勢立場的可怕,便以好言安撫,也打消了康熙通過消弱其實力的意圖。應該說在第一回合的故事情節(jié)中,吳三桂奉詔卻拒不進京,三藩同氣連枝測試皇帝底牌的行為已經(jīng)充分證明了皇帝所推測的內容,那就是三藩并非忠心愛國,而是自己在打自己的小算盤,而吳三桂也不是光明磊落,而是老奸巨猾拒不進京,以防俯首就擒。
故事情節(jié)進入第二個對戰(zhàn)的回合??滴跖c韋小寶對戰(zhàn)的第二個回合是康親王設宴款待吳應熊,同時邀請韋小寶一同參加。在這個場景之中,韋小寶、康親王等朝廷重臣與吳應熊無任何對立沖突,相反卻是吳應熊曲意逢迎,好禮送盡,好言說絕的個人毫無底線的人設一點不遜于韋小寶本人,雙方都在官場潛規(guī)則之下盡顯人性本色。這些朝廷重臣早就被吳應熊的阿諛奉承、金銀珠寶所降伏,在這場對戰(zhàn)之中,吳應熊算是贏了第一局。但是,沒有沖突的情節(jié)橋段是不夠好看的,雖然上層人物一團和氣,但是底下的人物卻暗藏殺機,康親王的門客高手數(shù)次挑釁吳應熊的護衛(wèi),而在沒有世子的命令之下,這些侍衛(wèi)斷不會進行任何的反擊。這些門客高手得寸進尺,步步緊逼,但是世子侍衛(wèi)雖然恨得咬牙切齒,隱忍不發(fā),而氣氛變得越來越不友好。就在此時,韋小寶打破危局,不但夸贊了雙方武藝高強,還給世子護衛(wèi)買了帽子以示安撫,韋小寶的高超技巧緩解了現(xiàn)場的尷尬,其應急攻關的能力令世子高看一眼。至此韋小寶算是贏了第二局。在這個場景橋段之中,雙方互相展示自己的智、勇和心眼。算是打了一個平手,同時也對對方的深淺和水平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在這個回合中,韋小寶對對方的實力水平有了一個較為全面和深刻的認識,三藩的狡猾、堅忍和超強的組織紀律性絕不是鰲拜那樣的對手可以相提并論的。
對戰(zhàn)進入第三個回合,韋小寶得理之后,開始主動出擊挑釁。而在這個回合之中,韋小寶大獲全勝。第三個回合的開展是這樣進行的,沐王府進宮刺殺皇帝,而他們所穿的衣物和所持的兵器都有山海關總兵府的字樣,以此來陷害吳三桂。而康熙一眼就看穿了內部的懸機,他把這個興師問罪,同時還能借機發(fā)筆橫財?shù)臋C會給了韋小寶,韋小寶以這樣的理由和機遇實在可以在吳三桂和吳應熊面前大大的耍一次威風。果然不出所料,當韋小寶拿著證物前往吳應熊王府問責之時,吳應熊嚇得趕緊連忙解釋,并獻上大把金銀,幾乎是以哀求的口氣向韋小寶求情在皇帝面前多說好話。韋小寶本人故作姿態(tài),最后假意站在吳應熊一方,應允吳應熊在皇帝面前好言相勸,多多辯解,賣給了吳應熊一個大大的人情。同時,韋小寶偶然發(fā)現(xiàn)吳三桂假扮的親兵后,為了給康熙皇帝出口氣,不但讓吳三桂幫助自己捏肩按摩,而且竟然要吳三桂留下給自己作為奴仆,最后只能在吳應熊的強硬要求之下就此作罷。在第三回合之下,吳三桂假扮親兵入京試探的行為徹底暴露了其狼子野心,而韋小寶通過威脅和耍弄,有效的打擊了三藩的囂張氣焰,在這個回合之中,韋小寶獲得了勝利。
第四個回合中,時空轉換,韋小寶作為賜婚史,前往云南的平西王府,在吳三桂的招待晚宴上譏諷吳三桂生活奢侈,吃穿用度甚至比皇宮還要華麗;同時在吳三桂的書房之中,接連譏諷吳三桂當年主動開關投降,引清軍入關,在緬甸親手絞殺永歷皇帝。雖然這些譏諷的語言令吳三桂火冒三丈,但是面對朝廷派來的欽差大臣卻不敢隨意發(fā)作,而是暗自對韋小寶痛下殺意。應該說第四個回合沖突的主體是譏諷。有的讀者可能會說,耍弄也好,譏諷也好,固然可以增加劇情的戲劇化和娛樂化,但是這些沖突點對于雙方戰(zhàn)隊來說好像看起來不痛不癢,歷史中的人物在小說中完全變成了娛樂化的戲子嗎?筆者相說的是,對于康熙、韋小寶與吳三桂之間暗藏的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勾心斗角的關系,這些試探也好,耍弄也好,譏諷也好都是雙方在目前狀態(tài)下還沒有徹底翻臉時能夠做出的有限的攻擊性行為,這些攻擊性行為其實是向對方展實自己的勢力和權威,同時這些攻擊性行為的后果也是雙方能夠承擔,而不至于擦槍走火。如果雙方的攻擊性行為超過某一限度,已經(jīng)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程度,那么更為嚴重的對立即將到來。
在第五個回合中,韋小寶發(fā)起了更大程度上的主動攻擊,他的目的是要找到蒙古來的使者罕貼摩,這樣一方面能夠找到吳三桂徹底造反的證據(jù),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吳三桂勾結蒙古共同反叛的戰(zhàn)略規(guī)劃。當吳應熊得知罕貼摩失蹤,擔心如果被韋小寶控制后所有反叛的計劃將會敗露,因此率領府兵放火之后假意救火闖入公主附中搜人。韋小寶將計就計將吳應熊引入公主閨房,公主實施陰謀詭計,成功將吳應熊變成太監(jiān),并嫁禍吳應熊對公主圖謀不軌。在這一回合中,雙方你來我往,圍繞著蒙古使臣罕貼摩開展暗中爭奪,最后從罕貼摩口中確認三藩想要造反的證據(jù),同時詳細了解了造反的戰(zhàn)爭計劃,韋小寶在這一回合中又獲得了完勝。
緊接下來,在第六個回合之中,吳三桂遇刺之時劉一舟前來告密,吳三桂召韋小寶前來對峙,韋小寶在面臨劉一舟叛變告發(fā)的危局之中鎮(zhèn)定自若,巧舌如簧,最后成功扭轉局勢,并將劉一舟置于死地。吳三桂本想通過劉一舟的告發(fā)來撂倒韋小寶,但卻不曾想差點落得了一個勾結反賊,圖謀不軌的身份。在這樣一個回合中,韋小寶成功化解了來自吳三桂的進攻,同時也扳倒了劉一舟這個反叛分子,也算是贏回了一局,而吳三桂與吳應熊在面對韋小寶強大的人設之下,節(jié)節(jié)敗退。
在下面第七個回合中,吳三桂完全被九難師太和韋小寶脅迫,韋小寶押著吳應熊作為人質,與建寧公主、天地會、沐王府上演了一場勝利大逃亡,不但成功的打探到吳三桂反叛的主要證人和叛亂規(guī)劃,同時成功使得公主免于下嫁云南,而吳應熊這個駙馬人質也是如獲至寶??梢哉f整個云南之行大獲全勝。在第八個回合,也就是最后一個回合時,韋小寶將吳應熊的云南馬匹下了瀉藥,成功阻止了吳應熊的逃亡計劃。至此,韋小寶與吳三桂的矛盾對戰(zhàn)徹底結束,可以說在韋小寶與吳三桂這對矛盾的對戰(zhàn)中,其獲得的成果為康熙平叛吳三桂做了非常好的,非常扎實和有效的基礎工作。正是因為韋小寶找到了罕貼摩這個可以證明吳三桂叛亂的鐵證,使得康熙能夠說服群臣共同抵御吳三桂的翻盤;正式因為韋小寶從罕貼摩口中套出蒙古與三藩的聯(lián)合作戰(zhàn)計劃,康熙才能夠早做準備,系統(tǒng)規(guī)劃作戰(zhàn)方案;正是因為韋小寶拘押吳應熊作為人質,才能夠使吳三桂反叛過程中猶豫再三、投鼠忌器??梢哉f韋小寶在康熙與吳三桂的矛盾沖突中立下了大功,而所有的獲得的這些成果,都是韋小寶與吳三桂雙方獨立作戰(zhàn)過程中斗智斗勇中所得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