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縣南部山區(qū)有著豐富的鋁石資源,有很多鋁石就裸露在山坡上,附近的村民將鋁石采掘出來,再有人們把它運到堰縣火車站貨場,裝上火車運往祖國的四面八方,支援當時的社會主義建設。
當時往堰縣火車站貨場運鋁石的形式有兩種,一中是當?shù)氐霓r(nóng)民農(nóng)閑時用架子車運,那是純人力型的;另一種是自己買個小毛驢或者別的什么的牲口,長年累月往縣城里面送,那便是一種固定的職業(yè)了,當時人們給這種職業(yè)起了一個名稱叫“拉腳兒”。
那是小學四年級時候的事情。
鋁石礦在蘇家屯南面的山腳下,離“金嶺”大概有二里地的樣子。往縣城拉鋁石需要在頭一天下午拉上架子車上山,去那鋁礦上裝車,車子裝滿,人們得趁夜晚趕路去縣城。
一架子車裝800斤——1000斤不等,太陽落山時分,那架子車便從鋁礦挪動到馬路上了。整整一個晚上的趕路,天明時分,正好到縣城火車站的貨場,那里的人正好上班。過磅,卸車,發(fā)錢……。拉一次鋁石,掙6塊----8塊錢不等。
拉鋁石人不舍得在縣城食堂吃飯,都啃啃捎著的干饃,便在八點多一點兒的時間起身往家里趕,到家時,大概是下午三點到四點之間,一來一回的路程有130里左右。
拉著一架子車鋁石去縣城,最害怕的是過榆溝的那段路,那是去堰縣的唯一一段兒上坡兒,有50度左右的坡度,大概有二里多地。上那一段路是需要幾輛架子車擱伙兒的,大家都把架子車停在路邊,集中人力拉一輛或兩輛艱難地上去……。
當卸完車回家時,人們又特喜歡遇見那段路,因為那段路又成了唯一一段兒下坡兒路,人們可以“開車”了。
那年代,家里特別欠錢,拉鋁石是隊里唯一的能掙大錢的活兒。
比我們高幾級的同學們都在周六自由結合,趁過星期天去拉一次鋁石,得到那幾塊錢,確實高興的掉眼淚!用手掌攥著,把手放在布袋兒里不輕易出來,當手出來時,那錢都是濕的了。
象我和蘇老二這個年齡的人,是無資格獨立行動的,但出于好奇,是有機會隨大人一塊兒去縣城的,不需要出大力,純粹的一種好奇和刺激,覺得到火車站聽聽火車的叫喚,看看火車頭上那明晃晃的電燈,都覺得美的不知道東南西北了。
那天,我們從頭天晚上開始走,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到,一眼也沒眨,也不覺得瞌睡。但當往家里回的時候,瞌睡勁兒上來了。蘇老二和我都跟在自家的架子車后,還沒出縣城,腿都邁不動了。父親把架子車停在路邊讓我們兩個人上車,由他們拉著我倆往家趕。
那時候,我們都很懂事,無論如何都不上,就那樣閉著眼睛一搖一擺地跟在架子車的后面,多虧那時候鋪滿石子兒的國道上很少有汽車,不然……。
又走了一段路,父親看我倆真的走不動了,又停下來讓我們坐車,我倆還是不坐,眼看著我倆都沒法兒邁步了,就要倒在路邊了,前面一輛架子車主大毛子說:“老二,志栓兒,你倆跟上我,快到榆溝了,到那里我‘開車’,你倆坐……”。
所謂“開車”就是以架子車的兩輪為杠桿,然后把架子車前后的重量配置的基本相當,用物體的慣性原理使之從上向下自主運動,剎車和拐彎兒都要靠車桿上那個人雙腳的力摩擦地面掌握。那時的人都健壯,一般的情況下也能安全到家。但因為有坡度的路,旁邊都是有深溝的,所以,有三分之一也是要翻車掉溝的。
由于是自主運動,平時的體力勞動者就會有很刺激,很太平,很享受的感覺,所以美其名曰“太平車”。
“太平車”有兩種形式,一輛架子車的“太平車”叫“汽車”,兩輛架子車串聯(lián)在一起的“太平車”叫“火車”。
······
那真叫“望梅止渴”,我和蘇老二不知從那里來了勁兒,跟著大毛子可走開了,眼也睜大了,步子也輕松了,也不搖擺了……。
好不容易到了榆溝坡頂,大毛子把架子車支好,讓我和蘇老二坐在后頭,他按要求騎拉在架子車的車桿上,試了試平衡,說了一聲:“飛了啊·····”
那感覺真美呀!
······
當我睜開眼,看見父親蹲在我的面前,一臉的恐懼。我躺在路邊的那塊紅薯地里:“醒了孩子”?父親問。
“嗯”,我答到。
這時,我看見鐘叔和父親一樣蹲在蘇老二的面前,用同樣的眼光看著蘇老二,他仰著那信球臉兒,張著嘴,流著鼾水還在睡夢中……。
再看大毛子,也信球一樣坐在離我們不遠的紅薯秧兒上,好像剛剛睡醒的樣子,那輛架子車,底兒朝天靜靜地放在馬路壕兒里。
后來,大毛子只要見到我倆,一有機會就日瓜:“老栓兒,你和蘇老二的咋恁信球???那天我開車你倆坐車,我是在車桿上睡著了,你倆為啥也要睡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