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和尚提著熱氣騰騰的茶水,又一次來到禪房續(xù)茶時,楊嗣昌與虛云談興正濃。小和尚剛剛推開房門,一陣春風帶著花香,緩緩刮進禪房,帶來一股清爽的涼意,讓人感覺心曠神怡。
小和尚知道虛云,站在與一位大人說話,不敢在禪房稍作停留,在續(xù)完茶水之后,連忙一手提著茶壺,一手合手低頭致歉,轉(zhuǎn)身抬步急急走出禪房。楊嗣昌看了看小和尚,不覺連忙點了點頭。
虛云看著走出禪房的小和尚,輕輕捋了捋胸前的銀須:“施主是否知道,世間萬物與生俱來,其實皆有定數(shù)。既然這樣,只得順其自然,方才心安理得,開開心心過日子?!?p> 虛云對楊嗣昌圍剿義軍,取得大勝不以為然,皆因身為出家之人,紅塵中的諸多煩心事,還是不予置評的好。只有這樣,方才顯得出家人,與紅塵諸事已經(jīng)無緣。
“大師身在佛門,一心向佛,不問紅塵的事,嗣昌十分欽佩。只是諸如張獻忠之流,讓朝廷和嗣昌,傷透了腦筋。身為朝中大臣,不能鏟除貽害四方的流寇,對上,愧對皇上,對下,有愧鄉(xiāng)民,嗣昌也妄為朝廷重臣,辜負了天下百姓的期待。”楊嗣昌聽了虛云不著邊際的話,苦澀地輕輕搖了搖頭。
入仕幾十年以來,楊嗣昌從來沒有與僧人,談論過軍機大事。近幾天,只是感覺心里煩悶,楊嗣昌方才與虛云,談起圍剿流寇的事。
“施主肩負朝廷重任,圍剿流寇是職責所在。眼前,雖然施主將張獻忠,打得抱頭鼠竄,卻也改變不了與生俱來的定數(shù)。老衲以為,施主還是離張獻忠遠一點好,以免將來朝廷怪罪施主圍剿不力,而遭致身敗名裂的下場?!碧撛瓶戳丝从行┰S不快的楊嗣昌,不得不將心里的疑慮,慢慢和盤托出。
楊嗣昌聽了虛云的話,不禁大吃一驚。
在楊嗣昌看來,一位小小的鹿門寺主持,居然敢在楊嗣昌面前,這么口無遮攔說話,心里頓時氣惱不已:“大師怎么這么說話?難道張獻忠命中注定,還要猖獗下去不成?如果嗣昌剿滅張獻忠,那嗣昌就會身敗名裂嗎?”
原本吞吞吐吐的虛云,猛不丁冒出的幾句話,讓耐著性子的楊嗣昌,突然之間急火攻心,話不投機提高嗓門。
其實,在楊嗣昌眼里,麓門寺及其主持,對楊嗣昌而言,猶如螻蟻一般。
楊嗣昌之所以,與虛云談論流寇的事,實在是高抬了虛云而已。虛云居然不懂得其中奧妙,楊嗣昌沒有不火起的道理。
虛云沒有理會怒發(fā)沖冠的楊嗣昌,依然閉著眼睛捻著佛珠。
在虛云看來,楊嗣昌這次前來鹿門寺,本想分享圍剿流寇得勝的喜悅,以排解心里積郁已久的苦悶。
只是虛云已經(jīng)度于紅塵之外,對諸如圍剿流寇之類的紅塵瑣事,沒有絲毫的興趣而已,故而有些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意味。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施主莫要責怪老衲。老衲只是知道世間諸事,是與生俱來的定數(shù),吾等只能順勢而為罷了。張獻忠雖然被施主打得一敗涂地,但是在老衲看來,倒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平常事。張獻忠雖然身為流寇首領,卻有著不凡的曠世之才,不是施主能降伏得了的?!?p> 虛云慢慢睜開雙眼,看了看臉露慍色的楊嗣昌,依然苦口婆心地勸解不已。
楊嗣昌已經(jīng)對虛云的話,到了不屑一顧的程度,抬眼看了看依然捻著佛珠的虛云,轉(zhuǎn)頭看了一眼窗外明媚的春色。
“大師怎么以為,流寇張獻忠,有曠世之才呢?嗣昌既不能降伏,又會身敗名裂?還望大師不惜賜教,也讓嗣昌知道個中道理。即使將來大師的話成真,嗣昌也是口服心服?!?p> 楊嗣昌不愧為朝中重臣,聽罷虛云似是而非的恫嚇話語,頓時已經(jīng)老羞成怒。楊嗣昌既為虛云,長張獻忠威風而氣惱,又為自己,不明就里而感到悲哀。
說完話的楊嗣昌,只得耐著性子,看看坦然的虛云,究竟還會怎么說話。
楊嗣昌耐心等著虛云說話,虛云卻依然默不作聲,將手里的佛珠反復捻著,看得楊嗣昌百無聊賴,只得將目光投向窗外。
虛云也將目光轉(zhuǎn)向窗外,面無表情地搖了搖頭:“施主的心情,老衲心里很是理解。然而,雖然張獻忠即使被施主打得落花流水,確是有著與生俱來的定數(shù)的。這就是張獻忠,與施主的勢不兩立。施主與張獻忠較量,是以卵擊石無疑。其結果,就是身敗名裂。施主,吾佛慈悲。只是個中緣由,望施主怒老衲不能言明。”
楊嗣昌聽罷虛云的一番話,突然之間又無名火起,意欲與虛云爭辯一番,卻礙于如此這般,也會無濟于事,只得將目光從窗外收回,看了看捻著佛珠的虛云,就不再說一句話。
時至近午,陽光依然燦爛。
鹿門寺空曠的山門前,春風徐徐,人跡寥寥。兩只麻雀蹦蹦跳跳,一邊尋覓地上的食物,一邊諸事著楊嗣昌和虛云。
楊嗣昌翻身上馬,回頭看了看虛云,雙手抱拳朗聲連連:“嗣昌聆聽大師教誨,頓時茅塞頓開,受益匪淺。待來日剿滅張獻忠之后,嗣昌再來麓門寺,拜謝大師不遲?!?p> 楊嗣昌說完話,輕輕揚了揚馬鞭,頭也沒有回一下,與楊汝槐一道,消失在山道盡頭。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施主好自為之吧!老衲也許等不到與施主,再會的那一天?!碧撛瓶粗鴹钏貌x去的背影,心里頓時涌起一股從未有過的痛楚。
虛云知道,今天鹿門寺一別,楊嗣昌將萬劫不復,怎么還有再次見面的機會呢?
后來,虛云得知楊嗣昌身亡,不僅沒有一絲的嘆息,倒有幾分幸災樂禍:“這等無能之輩,怎么能有好下場?”
楊嗣昌與參將楊汝槐,從鹿門寺回到襄陽大營,已經(jīng)到了傍晚時分。
有些疲憊的楊嗣昌,站在大營的樓閣上,望著夕陽下穿城而過的漢水,心里涌起一股難以抑制的波瀾。
原以為拜訪鹿門寺高僧,將心里多年來的困惑一吐為快。
哪曾想,高僧虛云卻高傲無人,居然不把楊嗣昌放在眼里。每每談及張獻忠,虛云就極力搪塞,滿口都是諸如“與生俱來的定數(shù)”之類的鬼話,讓楊嗣昌不覺心生幾分恨意。
大營里,燈火闌珊。巡邏的兵士,來來往往。
楊嗣昌與幾位心腹愛將,又圍在一張案幾旁,借著搖曳的燭光,看著嶄新的素絹地圖,籌劃著圍剿退入夔州的張獻忠。
“大人,張獻忠羅汝才,已經(jīng)元氣大傷,這時正被左將軍鄭將軍,圍困在湖廣四川陜西交界的夔州。如果大人調(diào)集大軍合力圍剿,張獻忠一定無回天之力的。”參將楊汝槐指著地圖上,處于三省交界的夔州,看了看沉思中的楊嗣昌。
“好一個楊將軍,區(qū)區(qū)一個見解,與嗣昌,倒是英雄所見略同。張獻忠羅汝才的萬余人馬,已經(jīng)處于朝廷數(shù)萬大軍包圍之中,成了待宰的羔羊。張獻忠即使插上翅膀,料也飛不出夔州地界?!?p> 楊嗣昌環(huán)視身旁的幾位將領,背著雙手走到窗戶邊,看著院里醒目的蔥綠,頓時不覺信心滿滿。
躊躇滿志的楊嗣昌,想著幾個月前威風凜凜的張獻忠,這時正在夔州那塊不毛之地疲于奔命,臉上露出一絲得意的神情,仿佛張獻忠已經(jīng)岌岌可危走投無路,離即將到來的末日不遠。
枸坪關瑪瑙山大捷之后,左良玉感到身心疲憊,連忙將麾下兩萬多人馬,與鄭崇儉張令的八千人馬,留駐在太平縣境內(nèi)。
盡管楊嗣昌坐鎮(zhèn)襄陽,多次催促左良玉不可懈怠,左良玉則以勞師困頓為由,不聽楊嗣昌的苦口婆心,我行我素,賴在太平不動窩。
擢兵部右侍郎,總督陜西三邊軍務的鄭崇儉,當年在南直隸的南京秦淮河邊,與左良玉有過一面之交,這次在太平不期而遇,依然倍感親切而勝似親兄弟。
“左將軍,還記得咱倆當年,在那個夏日之夜,在秦淮河邊相遇時的情形嗎?”鄭崇儉看了看遠處無際的翠綠,轉(zhuǎn)頭看著身旁意氣風發(fā)的左良玉。
“記得!記得!當年鄭將軍風流倜儻,正從秦淮河上的畫舫上岸,讓良玉悄悄逮了個正著。當時,將軍身后那位小嬌娘,還在向?qū)④娗尚︽倘?,頻頻地招著小手呢!”
左良玉將目光從遠處收了回來,慵懶地倚靠在城墻的箭樓上,看著滿面笑容的鄭崇儉,回味著當時曖昧的情景。
“左將軍當年,也是一表人才,人見人愛的小帥哥!想必那天,也是去秦淮河上,會悄嬌娘吧?崇儉聽說左將軍,與柳如是陳圓圓走得近,不知道有沒有這回事?”鄭崇儉想著當年的情景,樂呵呵地看著左良玉。
鄭崇儉當年與左良玉一樣,經(jīng)常因公來往于南京,得知南京秦淮河邊,附庸風雅的文人墨客,與那些賣藝不賣身的藝伎,打得火熱,也想前去開闊眼界,就與左良玉在秦淮河邊,不期而遇。
每每想起當年年輕時,在秦淮河邊相遇時的情景,已經(jīng)步入老年的左良玉鄭崇儉,依然感慨萬千,仿佛已經(jīng)逝去的青春年華,過往追求浪漫情懷的軼事,似乎就在昨天,就在眼前。
自那次分別之后,鄭崇儉和左良玉,各奔東西而去,以致這次在太平謀面,有著說不完的心里話,哪里還有心思,去與流寇張獻忠計較。
出生于山西鄉(xiāng)寧的鄭崇儉,萬歷四十四年科考中進士之后,多年拼搏,仕途亨通,直至崇禎十二年,擢兵部右侍郎,總督陜西三邊軍務。
左良玉則從軍,去遼東與清軍作戰(zhàn),因戰(zhàn)功卓著,曾受侯恂提拔,此后不久調(diào)回河南任總兵。
左良玉從遼東回河南途中,轉(zhuǎn)彎轉(zhuǎn)水,又去了一次南直隸,在南京秦淮河邊,浪蕩半年之久,再次與秦淮河畔的陳圓圓柳如是,打得火熱,及至后來坊間談起秦淮八艷,將左良玉的趣聞逸事,渲染得活靈活現(xiàn)。
正當左良玉與鄭崇儉,談興正濃,見幾匹快馬,從城外疾馳而來。那些快馬因跑得太急,身后揚起的塵土,向一條黃龍似的,騰起在驛道上空,讓城樓上的左良玉,看得清清楚楚。
左良玉見其中一匹快馬上,一位年輕校尉揚起右手:“左將軍!左將軍!皇上御旨!皇上御旨!”校尉的聲音十分尖利,大老遠傳了過來,左良玉聽得真真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