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荒先自窘,那堪連喪雙親,身獨自,怎支分?
我衣衫都解盡,首飾并沒分文,無計策,只得剪香云。
萬苦千辛難擺撥,力盡心窮,兩淚空流血。。。
趙五娘大哭起來。。
梁恩恩道:“別,這兒是昆曲兒大戲院,你瞧,這么多人看著我們呢!你別哭了!”
旁邊座位的一位阿姨講:“小姑娘,你別勸她的喲。看到這里的呀,能哭出來的,那才是老戲迷、真昆粉喲!弄曉得伐?”
梁恩恩道:“哦,這樣啊。”
他們聽完了昆曲兒,就找了一處小吃店,坐下來,叫了幾個籠屜的小籠包,邊吃邊聊。
梁恩恩道:“五娘,剛才那個昆曲兒,唱的是什么呀?還好劇場黑,別人看不見。如果剛才那位阿姨知道是一顆鉆石在哭,估計她就不會說那些話了,直接當(dāng)場暈菜!”
趙五娘說道:“剛才我們聽的是《琵琶記》,原先也不是昆曲兒的,是元朝高明大人寫的戲本,后來被改編成昆曲兒的形式,唱出來得以流行的。”
于是,她講述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從前,有一個書生,名叫蔡伯喈,他迎娶的妻子正是趙五娘。
他們夫妻新婚不久,恰逢朝廷開科取士。
蔡伯喈不愿參加科考,便以父母年事已高為理由,辭掉考試留在家中,打算孝順父母。
但蔡伯喈的父親不答應(yīng),鄰居張大公也在旁勸說。
蔡伯喈無奈之下,只好告別父母與趙五娘,赴京應(yīng)試。
沒想到的是,他竟然中了狀元。
牛丞相家中,有一女兒,未婚未嫁,便奉旨招蔡伯喈這位新科狀元為婿。
蔡伯喈又以照顧父母為由,辭婚謝官,但牛丞相不答應(yīng),并連同皇帝,一同不答應(yīng),他們強迫其滯留京城。
自蔡伯喈離家之后,老家連年遭受旱災(zāi),五娘任勞任怨,盡心服侍公婆,讓公婆吃米,自己則偷偷的背著公婆自咽糟糠。
婆婆看不下去悲痛而亡,公公也死于饑荒。
蔡伯喈被強迫入贅牛府之后,終日思念父母,給老家寫信,卻被拐兒騙走,搞得音信全無。
一日,在書房彈琴抒發(fā)情緒,剛好被牛氏聽見,得知實情,告知父親。
牛丞相被女兒說服,便派人迎取蔡伯喈的家人入京。
公婆去世后,趙五娘用盡一切辦法,終于埋葬了公婆。
又親手畫了公婆遺容,背著一把琵琶,沿路彈唱乞食,往京城尋夫。
來到京城,正遇彌陀寺大法會,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將公婆畫像供于佛前。
正巧蔡伯喈也來寺中燒香,祈禱父母路上平安;見到父母畫像,便拿回府中掛在書房內(nèi)。
趙五娘尋至牛府,被牛氏請至府內(nèi)彈唱。
五娘見牛氏通情達理,于是,將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
牛氏便帶著五娘入內(nèi),夫妻倆得以團聚。
趙五娘告知家中實情之后,蔡伯喈悲痛至極,即刻上表辭官,回鄉(xiāng)守孝。
得到牛丞相的同意,蔡伯喈便攜趙氏、牛氏同歸故里,廬墓守孝。
皇帝知道此事之后,下詔旌表蔡氏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