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兵被授予宣節(jié)副尉的消息被迅速傳開,等他回到羅漢寺后,立即就有許多人登門恭賀,后來史東和劉三將這些人全部攆走,要單獨宴請呂兵。
史東還拎了瓶顏色明亮的黃酒來,對著二人神神秘秘道:“這可是上好的黃醅酒,是我從一富商府邸里搜出來的,本打算孝敬給楊都頭,既然呂兄進了官,也管不上楊都頭了,今天我們幾兄弟好好享用了它。”
“史大哥豪爽,今天我們不醉不歸?!眲⑷钡叵崎_酒塞,把鼻子伸了進去。
后來李煥和韓志銘也拎著酒瓶趕來慶賀呂兵,便坐下來一道喝酒。
呂兵既是東道主,更得陪著大家伙喝得盡興,直喝得頭暈肚熱才散場。
呂兵的住處安置在羅漢寺旁的一處民宅內(nèi),恰好和李煥同一個院子,所以眾人散后,李煥又和呂兵單獨說了會話。
正說著,門外有人敲門。
呂兵透過門縫一看,居然是高仁厚身旁的李襲之,開門問道:“李先生深夜來訪,可有什么事情?”
“小郎君立下大功,又剛升任校尉,我特來恭賀?!?p> 李襲之說著,就讓下人先將一盤珠寶和幾捧絲帛放進屋內(nèi)。
“李先生登門造訪,已是呂某的榮幸,怎可再讓先生破費。”呂兵本欲不收,但財物一經(jīng)放下,那三名下人便立即垂手退出門外,根本沒留給他拒絕的機會。
李煥見有貴客來訪,道了聲告辭后,就自覺退了出去。
“大唐鼎世兩百余載,先有太宗英武,濟世康民,立萬古基業(yè),雖有武后亂政,禍亂朝綱,然終不敵李唐煌煌天威,始有開元盛世,萬國來朝。歷數(shù)中原各朝各代的偉業(yè),未有如盛唐者。怎奈盛極而衰繼,自安祿山叛亂以來,天威已失,國力日衰,又豈是憲、宣二帝所能扭轉(zhuǎn)?”
“乃至于今,一冤句野民率鹽利之徒,竟能擁百萬之眾,坐享天都,可知大勢去矣。我曾聽聞文宗皇帝與左右語曰:朕弗如周赧、漢獻遠矣,彼受制于諸侯,朕竟亡于家奴之手。文宗自比周赧王、漢獻帝,亦不失為明智,尚且知道自己的處境,可當(dāng)朝圣上,怕是連這點自知之明也沒了,而當(dāng)今天下的形勢,又相去文宗皇帝時遠矣?!?p> “然中庭日沉、紫薇衰微,卻也是四方英雄嘯聚山野、逐鹿天下之時,小郎君身懷利器,又兼才智,難道沒有為自己謀劃過嗎?”
李襲之背著手在屋內(nèi)轉(zhuǎn)了一圈后,慢慢道出他前來的意圖。
呂兵雖飲了不少酒,但他從不會讓自己喪失清醒,所以很快就體會到了李襲之話里的意思,順勢問道:“李先生認(rèn)為,誰才是匡扶天下的英雄?”
“唯有高都帥?!崩钜u之絲毫不遮掩他的想法,“黃巢逆賊,自以為攻下長安便可得天子威嚴(yán),實則卻身陷長安,他攻占長安之時亦是他窮途末路之日,覆滅就在眼前,不足為慮。
“淮南高駢,擁兵而不自重,又失了朝廷的信任,如今更是沉迷仙道,寵信奸佞,實乃自掘墳?zāi)埂?p> “鳳翔鄭畋,本是耿介文人,卻偏要干預(yù)行伍之事,又向來與田令孜交惡,其禍便在旦夕間。
“雁門李克用,生性兇殘好殺,又非我族類,縱使他驍勇無敵,試問滿朝公卿,有誰愿與他共事?天下萬民,有誰甘心被他驅(qū)使?
“至于盧龍李匡威、河中王重榮等,不過是赳赳武夫,只知殺戮,貪圖一時之利,哪里懂得匡濟天下的大道理。
“唯有高都帥,生性仁厚,信而愛人,上至王公卿族、下到黎民百姓,無不對他交口稱頌,深得朝廷的信賴,又占了劍南地勢之利……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兼得。待到高都帥平定狹路匪寇,接管東川,必能順勢而為,擁三川之資,再效仿魏武帝‘挾天子以號諸侯’,直至問鼎中原,再造盛世,亦未可知也。
“小郎君雖暫困于淺底,但卻是當(dāng)世一豪杰,何不隨我一道輔佐都帥,待到都帥大業(yè)終成之時,你我不說搏個萬戶侯,也算是遂了大丈夫的志向?!?p> 不得不說,李襲之的這一番勸說很有吸引力,可偏偏呂兵知道歷史的進程,大唐王朝再也沒有中興的機會,很快將肢解在藩鎮(zhèn)割據(jù)當(dāng)中,被掃進歷史的塵埃里。
而高仁厚也沒能成為匡扶天下的大英雄,反倒是很快就沒落了,甚至都沒能在歷史上留下過太多身影。
中原的混戰(zhàn)也不會在短時間內(nèi)結(jié)束,反而會愈演愈烈,真正的大亂世還沒有來臨……
歷史總是讓人難以捉摸,就在于它的最終走向無法預(yù)知,有太多種假設(shè)和可能存在其中,每一種可能都似乎能成為現(xiàn)實,每一種可能都給了人無限遐想的機會……
相反,如果知曉了最后的結(jié)局,再來反推和解釋之前的種種現(xiàn)象,便會容易得多。
容易到呂兵現(xiàn)在就能輕松駁倒李襲之。
他稍稍整理了一下思路,便回道:“李先生認(rèn)為高都帥可以效仿魏武帝,‘挾天子以令諸侯’,進而問鼎中原,實則謬矣?!?p> 李襲之沒料到呂兵會如此回答,皺著眉毛道:“愿聞小郎君高見?!?p> “魏武帝能利用漢天子的權(quán)威威懾諸路英雄,讓他獲取政治上的便利,進而統(tǒng)一北方,其實是建立在一個前提條件上,那就是天子的威嚴(yán)。天子有威嚴(yán),才能去假借他的威嚴(yán),如果天子已沒了威嚴(yán),又如何‘挾天子以令諸侯’呢?”
李襲之聞言大驚:“小郎君何出此言?大唐皇室雖已沒落,但立朝兩百多年,歷君王整二十位,恩露廣布、澤披天下。天下百姓無不是大唐子民,四方諸侯無不是大唐臣子,怎可說如今天子已沒了威嚴(yán)?”
說實話,呂兵也曾在李襲之的質(zhì)問下有過猶豫,但歷史已經(jīng)證明,唐末諸路藩王輪番進京,卻從未有人從挾持天子中得到過實利,甚至許多藩鎮(zhèn)避之如避瘟疫……
難道是他們笨、不知道曹操的典故嗎?
不是!
只能說明大唐皇帝連被利用的價值也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