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漢初三杰聚首
劉邦為什么能夠用一個月時間,平定三秦?對于這個問題,有很多觀點:
韓信個人能力突出,大戰(zhàn)略部署得當,提了六個字:任賢(能打的人都出去打)、封賞(打贏了就要封爵)、東歸(利用將士東歸的心情,提高戰(zhàn)斗力)。
三秦自己原因:三秦之王,雖得地,不得人心。秦卒二十萬被坑殺,咸陽被毀等,讓關中百姓痛恨三秦王。
劉邦入關中時舉措恰當:約法三章,得到了關中百姓支持。
蕭何個人貢獻:收集圖案,為劉邦大軍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還有一種觀點:項羽不支援。(對于,這個觀點,絕對是事后諸葛亮,從后面看歷史。)
其實,我覺得還有最重要一個觀點:劉邦實力很強大,碾壓對手。此次,劉邦作戰(zhàn)人員,都是能夠獨擋一面的將領。這些都是漢初封侯拜將的人。
章邯輸,不是個人能力問題。而是,劉邦力量比他強大,實力懸殊太大。
劉邦定三秦,也象征著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開創(chuàng)西楚霸王時代,徹底亂了。
齊有田榮、趙有陳馀、梁有彭越,三秦有劉邦。不僅如此,燕國臧涂擊殺韓廣,韓國換主。
天下,已經不屬于西楚霸王建立的天下。
劉邦定三秦后,做了一件事:派部將王吸、薛歐出武關,借道南陽,去迎接父族和妻族。
王吸什么時候加入劉邦,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但他是以中涓身份加入劉邦起事,進軍到灞上,被封為騎郎將。隨后,又入漢中,定三秦。
薛歐以舍人的身份在豐邑投靠劉邦,西入咸陽滅秦,進軍灞上,因戰(zhàn)功被封為郎將,跟隨劉邦進入漢中,又出漢中定三秦。
這里就會有疑惑,為什么劉邦要派出這兩個人去迎接父族和妻族?
從這兩個人官爵來看,一個是郎將,另一個是騎郎將,都是劉邦身邊最信任、最親近的人。所以,表現(xiàn)出了劉邦的誠意和重視程度。
是這樣嗎?
或許,是。
或許,不是。
對這件事有兩種觀點:
1.劉邦定三秦,等同對項羽不宣而戰(zhàn)。
劉邦家屬在沛,位于西楚腹地,處境很危險。這個解釋也說得通,但,忽略了一個實際情況。從咸陽到彭城,劉邦走的不是直線,而是出武關,借道南陽,走陽夏。
這條路線,經過很多人勢力范圍。走得是大張旗鼓,這就讓人疑惑。他們是真的去接劉邦家屬,確定不是搞事?
最終被項羽知道,然后走到陽夏,走不動了。
這里又衍生一個觀點,劉邦是被逼無奈下達這個命令。
薛歐在豐邑加入劉邦。雍齒背叛,豐邑背棄,給劉邦留下了可怕的心理陰影。因此,劉邦稱帝后,對豐遠不及對沛好。
對于,衍生出的這個觀點,我個人認為,不成立。劉邦記恨豐邑背叛,但,總不會記恨父族吧!
劉邦沒有那么冷血,也沒有那么不孝。
2.試探王陵和其他諸侯王態(tài)度。
南陽郡歸王陵管轄,它處在劉邦、項羽、任敖三種勢力范圍之間。所以,南陽郡王陵的態(tài)度很重要。
他傾向項羽,就多了一條攻進咸陽的路線。
他支持劉邦,多了一條東出中原的路線。
這也是后來,楚漢爭雄時,劉邦和項羽都拉攏王陵。王陵母勸其歸降劉邦,遭到項羽烹殺。這也是王陵痛恨項羽,支持劉邦的原因。
我認為第二個觀點,才是劉邦派出王吸、薛歐的原因。以迎接父族、妻族為由,試探王陵,及其他諸侯的態(tài)度。
定三秦后,劉邦好運不斷,迎來了兩個人。
一個人是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之一常山王張耳。
那么,常山王張耳為什么會投奔漢王劉邦?
話說,田榮在齊地整出大動靜,殺兩王,趕走一王,定三齊,自立齊王。還封彭越為大將軍,搗亂梁地。又出兵助陳馀,攻打常山王張耳,攪亂趙地。
田榮不愧是第一個站出來挑戰(zhàn)項羽分封秩序的人,業(yè)務能力相當出色。一個人解決項羽分封在齊國的三王。
陳馀利用手中三個縣兵力和田榮借來的兵力,攻擊張耳。陳馀能力也不錯,打贏了,滅了張耳襄國,迎接趙王歇回趙,自立為代王。
張耳和陳馀都是魏國賢者,有很高名聲,還都被秦國通緝。他們一起落難,一起吃苦。陳馀對待張耳,猶如父親。他們一起加入陳勝反秦,又一起重建趙國。這兩人革命情誼深厚,被稱為刎頸之交。
因為巨鹿之戰(zhàn),鬧了小誤會,友情開始破裂。
項羽來了一把火,分封張耳為常山王,分封陳馀三個縣為南皮侯。這把火,燒得很大,讓兩人關系徹底決裂,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張耳戰(zhàn)敗,就面臨兩個選擇。
東去投奔項羽,請他主持公道,助他復國。
西去投奔劉邦。
張耳自己的選擇,是想東去投奔項羽。他說了這樣的話:漢王雖然和我有老交情,但項羽勢力強大,又是他分封的我,我想投奔楚國。(漢王與我有舊故,而項羽又彊,立我,我欲之楚。)
這時,一個人站出來,改變張耳的想法。這個人叫甘公。
這個人物全名是什么,史料沒有記載。但,這個人有一個愛好:天文學。
還有一個特長:占星術。
他有個先祖,叫甘德,是天文學家,寫了一本書《天文星經》,與另一個人叫石申寫的天文書,并稱為《甘石星經》。
張耳見項羽勢大,想要去投奔。
甘公用天文學知識,以及占星術,說了這樣一句話:漢王入關,五星會聚于井宿天區(qū)。井宿天區(qū)是秦國的分星。先投奔,一定功成霸業(yè)。(漢王之入關,五星聚東井。東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
接著,他下了一個結論:即使現(xiàn)在楚國強大,今后一定歸屬于漢。(楚雖彊,後必屬漢。)
那時的天文家,很吃香,有未卜先知的本事。所以,張耳聽了甘公的話,改投劉邦。
劉邦見張耳來投,很高興。
除了兩個人都是諸侯王身份,且張耳是主動來投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張耳曾是劉邦的偶像。
劉邦年輕時,他的偶像是信陵君。等到劉邦有能力西去大梁,卻得知信陵君死了。劉邦出來一趟,總不能就這樣回去。所以,劉邦聽說信陵君門客中有個賢能的人,在外黃當縣令的張耳。
張耳背景不簡單:
名臣張儀之后;信陵君座上賓;岳父慧眼識珠,說了一句,要嫁,就嫁張耳。
于是,劉邦去了外黃,拜見張耳。
張耳對劉邦不錯,不僅接濟劉邦一段時間吃喝,也教了很多知識開闊劉邦眼界,還教了劉邦一種精神:游俠。
史料也說,劉邦未發(fā)達之時,去找張耳很多次。劉邦和張耳認識很早,相處也很融洽。張耳年齡比劉邦大八歲。
后來,魏國被滅,張耳被通緝,劉邦回到楚國。
及至他們再見面,就是在咸陽,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
不知道鴻門宴時,張耳和劉邦有沒有交流,他們再次重逢,有沒有情緒波動。但,劉邦剛定三秦,張耳來了,劉邦很高興。
劉邦不僅善待張耳,還把本來要將長女嫁給項伯兒子,改成嫁給張耳之子張敖。
另外一個人到來,劉邦更高興。他就是張良。這也是劉邦和張良第三次相聚。
第一次,他們在投靠景駒路上相遇。后來項梁擁立楚國王室后裔為王,張良趁機做項梁思想工作,輔助韓王成定韓地。這是張良和劉邦,第一次分別。
第二次,劉邦西進亡秦,平定韓地,他們再次相遇。劉邦能夠第一個打進咸陽,張良獻出了很多計策。項羽分封,兩人再次分別。張良送劉邦一程,獻出火燒棧道。
劉邦入漢中,張良隨韓王成回到封地。他們能夠再次重逢,就要感謝一個人項羽。
項羽先分封韓王成,又以無功反悔,把他帶回彭城,先貶為侯,后殺害。
項羽殺了韓王成,剝其地,斷絕了張良仕韓的美夢。張良逃亡,西投劉邦。也可以說,是項羽親手把張良送給劉邦。進而,讓劉邦得到了一個漢初頂級的謀臣。
就在這種背景下,劉邦和張良又一次重逢。
劉邦見識過張良的本事,用兩個字形容:厲害。
在劉邦印象中,沒有什么問題能夠難住張良。對于旁人來說,相當棘手的問題。張良談笑之間,就能夠輕而易舉的解決。劉邦能夠第一個抵達咸陽,被封為漢王,張良功不可沒。
張良對劉邦也熟悉,他對其他人罵罵咧咧,脾氣差。但,對他很客氣。
不知道劉邦和張良再次重逢會是什么表情。
有喜悅,也有心酸吧!
腦洞強大一點,會出現(xiàn)這樣的場景。
劉邦見了張良,第一句會說:你回來啦!
張良答:嗯!我回來了。
劉邦問:還走嗎?
張良說:不走了。
劉邦很高興:我們一起打天下。
張良說:好,一起打天下。
從張良和劉邦分分合合的故事告訴我們:緣份真的很奇妙。對的人,歷經千辛萬苦,還是會重逢。
用現(xiàn)在話說,錯的人,早晚會分開;對的人,兜兜轉轉,遲早會相逢。
所以,緣分很重要。
當然,張良見了劉邦會把自己的遭遇說出來,比如項羽殺了韓王成,他的仕韓美夢破碎。又或者說,韓沒了,他也沒有地方去。
劉邦聽了會說:我這里歡迎你。
隨后,劉邦為了留住張良,又做了幾件事:封張良為成信侯;允諾尋找韓氏王室后裔,助其復國。
張良所想,劉邦皆給,進一步鞏固了革命友誼。
劉邦找到了一個人,他就是反秦定韓地時,遇到一個人公子信。這個人是韓襄王孫子。
劉邦不僅說,還做。提拔韓公子信為太尉,并允諾,打下韓地,封他為韓王。
這樣,劉邦不僅讓公子信更加賣力工作,還得到了張良。
漢初三杰,就這樣聚齊了。他們分工明確,發(fā)揮各自才能。
出謀劃策:張良。
行軍打仗:韓信。
后勤補給:蕭何。
漢初三人組合閃亮登場。他們將會用自己各自領域的能力,輔佐劉邦,與項羽爭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