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陵公主讓人拿了些東西給四小姐,也是因著太師馮熙當眾說了吧。
說大少爺現(xiàn)在可是北魏的王爵,是他們兄弟里頭一個了。太師馮熙甚少這么夸兒女一句,尤其是當著府里上上下下。
府上又有大少爺要親自前往燕地的樂浪王氏,索要母舅家的女兒做妻子的風聲。
“先把大哥的,拿出來?!瘪T清湊頭去看石榴手里的冊子。
自母親那里拿來的物品,石榴都造進了冊里。
而石榴則聽博陵公主說了,也把東西都領了回來,不過,也詫異于四小姐的大方。
她是聽公主身邊的宮女說的,說魏宮封常氏郡君,樂陵郡君,卻是虛銜。封地樂陵,是魏宮天子家游獵的苑,一年到頭,上哪里拿稅賦物品。
只是貴族頭銜。
“也是你二哥馮寶業(yè)嫡長子的事情。”博陵公主跟自己女兒提了一下,又說,“是要跟那邊說一聲。你二哥還是頭一次回燕地。然后,就是府上大少爺上門提親了?!?p> 馮太師年長的兒女都說了好親事,這個正月里,心情甚好。府里上上下下都看了出來。
博陵公主這次拿了些好東西出來,太師府四小姐馮清心知肚明,也是她這三個哥哥親事離得近。
沒得厚此薄彼。“這把佩劍,且留著,給二哥。”
府上四小姐馮清看一眼,漆鞘青銅短劍,現(xiàn)在北魏正流行。也是扁平短的“肥劍”。
劍,據(jù)說,創(chuàng)始自軒轅黃帝時代。據(jù)《廣黃帝本行紀》云:“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
由此推知,劍之出世極為古遠,歷史悠久,故后人稱之“短兵之祖”。
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成為主要短兵器,士類必有之佩備。
據(jù)說,漢初的韓信,雖然貧至無食,也仍然隨身攜帶。
劍,是士的身份象征。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亂世,仍然流行。
寶劍贈英雄。
著名的寶劍有干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等。
春秋時的龍泉劍,仍有一只藏于故宮,至今仍很鋒利,證明中國在劍的制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歷史。
還有馬。
這時期的士,雖然貧至無食,卻不會不要他的武器和坐騎。據(jù)說,都是可傳家的。
和郡望一樣,他的武器他的馬,就是他祖宗留給他的名號。馮清也是聽祖母姚氏魏母提過,她父馮熙也有。
所以,他是士。
“二少爺呵?!倍贍旕T思政是要上魏天子家求娶公主做妻。
好馬,自然是不缺的。三位年長的少爺,從馬,府上都給備下了。
彩云看一眼,是太師馮熙自燕地得的,那時流行過一段時間的雌雄雙劍。在自家小姐七歲生辰,給了她。
另一柄,還是被府上三少爺軟磨硬泡的,自馮太師手里討了去。還給配了個現(xiàn)在流行的漆鞘。
又從四小姐這里討了她的去,與京城里幾個貴公子玩了一陣子雌雄雙劍,說是干將莫邪吧。
還回來的時候,四小姐的這柄青銅劍便也多了一個漆木劍鞘,說是他朋友自己做的。
彩云看石榴勾了,又在一旁寫著,注明因何取走。
她便說了一句,“這劍給了二少爺也是極好。只是馬卻是沒有,我們小姐只有羊?!?p> 話音一落,不知何故,石榴就笑出了聲。而彩云則有些懵,也不知道,在笑什么。
干將莫邪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最早出自漢朝劉向《列士傳》和《孝子傳》中,后來,由歷史上諸多著作摘錄和引用。
現(xiàn)如今,最流行的版本為,東晉史學家干寶著錄的筆記體志怪小說集《搜神記》中所記干將莫邪的故事。
干將,春秋時期吳國人。是楚國最有名的鑄劍師,他打造的劍鋒利無比。楚王知道了,就命令干將為他鑄寶劍。
鑄劍師干將與他的妻子莫邪奉命為楚王鑄劍,鑄成雌雄雙劍,一把劍叫干將,一把劍叫莫邪。
由于知道楚王性格殘暴,干將在將莫邪劍獻給楚王之前,將干將劍給妻子傳給兒子。之后,獻上莫邪劍的干將,被楚王殺死。
他兒子成年后,成功完成父親遺愿,將楚王殺死,為父親報仇。
此一傳說,贊頌了鑄劍劍工高超的技藝,寶劍的神采和少年為報父仇的壯烈,批判了楚國國君的殘暴。有多種版本的演繹。
“至于三哥?!碧珟煾男〗泷T清沉吟,三哥和她自小一起讀書識字,和她的兩個哥哥又不同。
“便拿這對彩陶蜂蜜罐吧?!闭f是洛州官窯里,新出的。
這次太師馮熙當做土儀,命人運回京城,獻給天子等魏宮貴人,聊表心意。
其實是想要放在魏宮開設的坊市里?;蛘哒f,成為天子賞賜番邦乃至大臣的常備物品。
想到這里,馮清笑著補充一句,“給三哥三嫂拿去,擺家里玩兒。”
這三樣東西在冊子上都歸到一類,也就是差不多價值的好東西。丫鬟彩云看了兩眼,這次拿回來的統(tǒng)共也就三兩件好東西,自家小姐就這么都送了人。
丫鬟石榴應了一聲,在冊子上都勾了。馮清卻在想,她的哥哥們說是都要上門。
也都是馮太師帶著。而她三哥馮寶業(yè)的親事,仍然是落在了魏宮身上。
大概是她母親博陵公主,近段日子里去魏宮,去得多了。她的公主姐妹們在西宮娘娘馮氏跟前奉承著。
不知怎的,提到西宮娘娘嫁到穆家去的姐妹馮氏。而長樂王穆亮,娶的又是魏宮的中山公主。
便是長樂王穆亮和中山公主的女兒穆氏。西宮娘娘馮氏也樂得承她們的奉承,說好。
府上三少爺馮寶業(yè),便也因緣際會得了門好親事。
不同于太師府里,喜氣洋洋。出了正月,丹陽王府里的事情,便還是被流傳了出去。
或者說,魏宮里的一些風聲,自會在京師平城里靜靜發(fā)酵。到了三月里,在京城里的宗親人家便已是盡知。
太師府里的四小姐馮清,也聽她的丫鬟石榴在說了。
起因是年前,博陵公主跟女兒馮清說的北魏公主家長里短事,說是彭城公主要駙馬丹陽王世子劉承緒守孝的事情。
但能夠讓平陽公主低頭,甚至惱羞成怒,說出她來替兒子給她兄弟盡孝諸如此類的話來。
實是因為丹陽王府世子劉承緒身邊的醫(yī)女有了喜。
卻是在天子喪期里。
如今塵埃落定,喜得長孫女。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馮清記得,宮里的先生說過。中國素來被稱為禮儀之邦,禮儀貫穿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禮記》中說:“夫禮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鄉(xiāng)射,此禮之大體也”。
禮起始于冠禮(成年禮),根本是婚禮,最重要的是喪禮和祭禮,朝禮、聘禮是禮講求敬的體現(xiàn),鄉(xiāng)禮、射禮是禮講求和氣的體現(xiàn)。
中國人視死如視生,對人死看的十分隆重。當親人去世之后,都要實行喪禮和葬禮。喪禮和葬禮都體現(xiàn)了對于親人的敬意。
古人還有一種特殊的喪服設計,不同的親屬,有不同喪服的要求。不同的喪服,對于服喪者的要求都不同,從而來評價晚輩的孝行。
首先,在喪服的設計上,中國古代有五服,分別是斬衰(cuī)、齊(zī)衰、大功、小功、緦(sī)麻。五服是指服喪之人所穿的衣服,而其中的區(qū)別就是做喪服所用布的精細程度。
喪服等級越高,其穿的孝服做工越粗糙,喪服等級越低,做工就越精細。
與自己血緣關系越近,就要服更高等級的喪服,服喪更多時間,穿越粗糙的喪服,來體現(xiàn)自己的哀情。
五種喪服,又有六種喪期之分,分別是三年(斬衰、齊衰)、一年(齊衰)、九月(大功)、六月(殤大功)、七月(小功)、三月(緦麻)。
在所有喪期之中,最重的當是三年之喪,也是古人討論最多,并且關注細節(jié)點最多的。
以一般士人來說,去世三月之后進行安葬。埋葬當天之后,行虞祭之禮。
次日后行卒哭之禮,以吉祭代替喪祭祀,此時,服喪者的喪服就開始減輕了逐步恢復正常的衣服,以提醒服喪者不要過于悲痛,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情。
等過了一周年,就可以基本恢復正常的衣服,只要有點提示的裝飾就行了。等到三年之喪滿之后,就可以完全恢復正常的生活。
在服喪期間,除了服飾之外,在居住和飲食方面也是有要求的。
居住的要求是“居廬、寢苫、枕塊”,也就是居住在臨時搭建的比較簡陋的房子中,以草為墊,用土塊做枕頭,睡覺的時候都是和衣而睡。
當然,這是在親人剛剛下葬的時候。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居住環(huán)境和飲食等,是可以隨之改變的。
相比先秦儒家先賢于這些外在的衣食住等的規(guī)定,于平民百姓更像是教導,就算是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更看重的其實是源自內心的真實情感。
西漢以來,由于國家對于孝悌制度的提倡,朝廷有舉孝廉的科目,孝道成為評價一個人品德的重要標準。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為父母守喪期的長短。
甚至一些人為了贏得美譽,不只行三年之喪,而是要為父母守喪更久。當時守喪越久,在社會上就會贏得更高的評價。因此有一些人,沽名釣譽。
東漢后期青州有個叫趙宣的人,號稱為父守喪二十余年,以此揚名。李膺作青州太守時,仔細調查,發(fā)現(xiàn)此人喪期中生了五個孩子,便大怒將其下獄治罪。
側面也說明當時人看重守孝,應是發(fā)自內心的真情實感,遠大于做好了諸如服喪五服、食物和住處等規(guī)定的表面文章。
在服喪期間不提倡婚嫁和生育,是因為守孝的人為逝者悲傷,沒有心情。
現(xiàn)如今,彭城公主還守著父孝,其駙馬丹陽王府世子身邊就有了妾室和長女。
北魏宗親人家,對此多有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