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復粹思慮再三,為朱慈烺的行為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太子如果不來這么一劑猛藥,不足以堵上我們的嘴,皇上也就無法廢掉他。”
“這倒也是。”眾人無不嘆息,對太子報以同情:“是我們讓太子遭罪了。”
“列位大人請務必記住,以后若是牽涉到太子的事情,大家都不可再反對了,免得給太子添麻煩?!?p> 眾人都點頭稱是。
此時,張航若是躲在密室里,偷聽到了這些人的談話,一定會感嘆:古人真是太聰明了,一點都不遜色于現(xiàn)代人,尤其是這些朝廷高官,更是洞若觀火,原本秘而不宣的內幕,經(jīng)過他們七嘴八舌一分析,已經(jīng)猜得離真相不遠了。
只可惜,這些人沒有把聰明勁都用在對付滿清上,而是花了很多心思揣摩皇上的意圖,以便保住自己的權位,真正用于振興大明的精力,已經(jīng)是大打折扣了。
第二天晚上,崇禎帝就讓王承恩秘密地帶著朱慈烺進宮了。
再次見到父皇,朱慈烺跪拜后口稱:“草民朱慈烺,拜見皇上。”
崇禎聽到“草民”二字,先是一愣,過了一會兒才反應過來,嘆了一口氣:“起來吧?!?p> 朱慈烺站起身,惴惴不安地說:“昨日在太廟里沖撞了兩位先皇,草民細細想來,確實欠妥,請皇上贖罪?!?p> 崇禎此時早已冷靜下來,擺擺手道:“罷了,此事已經(jīng)過去,不必再提。朕此次召你前來,是想問你,如何才能讓鄭芝龍心甘情愿地為朝廷效力?”
一聽崇禎這語氣,朱慈烺就知道,皇上并不放心鄭芝龍,同時還擔心無法調動鄭芝龍的船隊。
對于這個問題,朱慈烺已經(jīng)想過很多次了。
歷史上的鄭芝龍是海盜出身,后被福建巡撫熊文燦招撫,投降了明朝,隨后被任命為“五虎游擊將軍”,駐防福建沿海。
在原本的歷史上,公元1644年,崇禎自殺后,即位的南明弘光帝冊封鄭芝龍為南安伯,負責福建全省的抗清軍務。
一年后弘光帝被俘,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在福州奉唐王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鄭芝龍再升一級,被冊封為南安侯。
再往后,在滿清許以閩粵總督之位的利誘下,鄭芝龍投降了清軍。
由此可見,鄭芝龍就是個官迷,對于什么民族大義并不放在心上。這可能跟鄭芝龍早年的經(jīng)歷有關:當過海盜的人,往往更迫切地想要洗白自己,誰能滿足這個要求,鄭芝龍就投靠誰。
因此,對于鄭芝龍,只能投其所好。
朱慈烺定了定神,向崇禎提議:“皇上,鄭芝龍最看重的就是體面。草民斗膽,請皇上冊封鄭芝龍為南安伯。如此,鄭芝龍定將樂于效命?!?p> 這個提議,實際上就是將公元1644年南明弘光帝的冊封提前4年。
然而崇禎聽了卻直搖頭:“一個海盜出身的游擊將軍,朝廷不追究他以往犯下的樁樁罪行,已經(jīng)夠寬待他了,豈能再給他封伯?朝廷的爵位可不是隨便封的?!?p> 朱慈烺急了:“皇上,鄭芝龍的船隊是打贏滿清的關鍵。沒有他的船隊,草民毫無勝算?!?p> 崇禎卻還是猶豫著不愿意答應。
朱慈烺知道,大明朝廷對于爵位一向管控得很嚴,只有立下不世功勛,才有可能被授予爵位,因此伯、侯、公的數(shù)量很少,地位也很高。不過到了南明弘光帝即位后,為了籠絡各地軍閥,爵位被大肆派發(fā),分封了很多伯、侯,變得沒那么值錢了。
該怎么說服崇禎呢?
一轉念,朱慈烺有了一個主意。
朱慈烺向崇禎提了個要求:“皇上,這次與滿清交戰(zhàn),朝廷打算出動13萬將士,決心不可謂不大。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然而除了糧草,還有一樣東西也必不可少?!?p> 崇禎點點頭:“你需要什么,但說無妨。只要朕能給的,盡量滿足?!?p> “這樣東西皇上肯定能給,那就是一個伯爵爵位。不過具體授予誰,請皇上讓我來做決定,可以嗎?”
崇禎明白了:“說來說去,你不就是想給鄭芝龍封伯嗎?”
朱慈烺心說:還不是因為你不愿意做這件事,只好交給我來做咯。
按照現(xiàn)代的說法,這就相當于是找皇上要一張空頭支票,由朱慈烺來填寫具體內容,以及最終把支票交給誰。
當然,皇上不懂什么叫“空頭支票”,因此朱慈烺便換了個說法:“如果草民能率軍打敗滿清,這功勞是否夠得上給將士們封爵?”
“那是肯定的。如此大功,足夠你的部下封幾個侯爵、伯爵了?!?p> “對啊,既然連皇上都這么想,草民今天不過是想預支一個爵位而已?!?p> 崇禎臉色一沉:“雖說你的方略確實不錯,但畢竟只是紙上談兵,你就那么有把握?要是沒打贏怎么辦?”
“皇上,如果打敗了,草民就戰(zhàn)死沙場,再也不回來了。授出的爵位,朝廷自然也可以收回?!?p> 朱慈烺擺出了破釜沉舟的架勢,讓崇禎也為之動容:“好吧,只要能擊退滿清,一個伯爵之位又算得了什么?朕答應你了?!?p> 朱慈烺很高興:“有了這個爵位,鄭芝龍應該會同意出兵。”
這個問題算是解決了,他滿以為崇禎也會放下心來,不料皇上卻仍是愁容滿面,莫非還有什么煩心事?
果然,崇禎談到了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13萬兵馬出動,要耗費無數(shù)錢糧,戶部有些捉襟見肘。如今又要讓鄭芝龍出兵,勢必增加一大筆開銷,朝廷已經(jīng)無力承擔了?!?p> 朱慈烺沉默了。
他能理解崇禎的苦衷。都說打仗其實打的是后勤,考驗的是國家的財力,13萬大軍,再加上鄭芝龍的水師,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物資、錢糧,而這就意味著白花花的銀子。
很多寫明末的網(wǎng)絡小說都提到一個事實: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jīng)拿不出多少錢了。實際上,明末的財政狀況一直非常窘迫,從某種意義上說,大明就是毀于財政破產。
直接導致大明滅亡的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其個人經(jīng)歷就很說明問題。
李自成本是一名驛站驛卒。崇禎帝登基后,鑒于官員們占用驛站的資源,用于私人目的,導致公帑浪費嚴重,于是著手改革驛站體系,大量裁撤工作人員。李自成因犯下丟失公文的過錯被裁員,生活陷入窘迫,加上后來遭遇了一系列的家庭變故,最終走上了扯旗造反的道路。
崇禎本想著節(jié)約資金,沒想到卻逼出了個大明的掘墓人。如果大明財政充盈,崇禎本沒必要走這步棋,歷史的走向將大為不同。
而松錦大戰(zhàn)呈膠著態(tài)勢時,崇禎帝卻催促洪承疇進兵,最終導致慘敗,其根本原因也還是由于財政吃緊,難以支撐規(guī)模龐大的軍隊長期作戰(zhàn)的消耗,必須速戰(zhàn)速決,沒想到這正中皇太極的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