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書“牛”,描頭而繪角,似見牛。
上古之人觀山川萬物,畫其形而表其意,是畫也。
后廣述于眾,人皆依其畫,遂為字。
后人贊之,言:“倉頡造字,鬼神夜哭,山川長嘯,百獸奔行?!?p> 此壯古人之志且美其功也。
后人亦作字,先銘于金,后刻于簡,又后書于帛紙。
載字之物變則字亦變。其形或愈繁或愈簡,其狀愈不類畫。其意或從古或述它物。人心繁復(fù),字亦繁多。歷經(jīng)百數(shù)載,已有千萬言。
先賢得之,欣欣然載于簡帛之上,以敘己之道。
后人得之,誠惶誠恐,拜讀之。偶有所得,亦欣欣然,書之于紙,復(fù)為后人得之。
此傳承也。
先人篳路藍(lán)縷而有天下,后人傳承不絕乃有華夏。
夫泱泱華夏,源遠(yuǎn)流長;萬世之智,匯于文字;文字之初,撰于甲骨;古人繪牛,見于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