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
程咬金陣亡的消息最終還是傳了回來。
雖然沒有尋找到程咬金的尸體。
然而宿國公府的葬禮也是辦的很隆重。
衣冠冢也是冢。
雖然野史里程咬金似乎是個草根出生,但其實這是藝術(shù)夸張。
程咬金其實家庭條件不錯。
怎么也稱得上中等世家。
祖上三代做官。
曾祖父程興官至北齊齊州司馬。
祖父程哲官至北齊晉州司馬。
父親程婁為濟州大中正,死后被追封為使持節(jié)瀛洲諸軍事,瀛洲刺史。
所以他才能娶到清河崔氏的女子。
他就不是泥腿子出身。
要是真的不是世家出身。
他能娶到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
他們連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東漢末年至魏晉隋唐。
形成了漢族士人講求門第出身的傳統(tǒng),最著名的門閥代表就是所謂“五姓七家”,即博陵崔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隴西李氏、太原王氏?!拔逍掌呒摇薄?p> “恃其族望,恥與諸姓為婚”,堅持門當(dāng)戶對,內(nèi)部通婚。
就是李唐皇族照樣不放在眼里,拒絕通婚。
門閥是貴族,講究禮儀文明,保持著文化的優(yōu)越感。
在他們眼里唐高祖李淵有鮮卑血統(tǒng),出身于夷狄之地。
鮮卑胡化的文化傳統(tǒng)、家法門風(fēng),實在是過于粗鄙俗氣,不愿與李氏結(jié)親。
把李氏皇族視為暴發(fā)戶。
唐太宗不理解門閥的巨大的社會基礎(chǔ)和文化傳統(tǒng):“吾實不解山東四姓為何自矜,而人間又為何重之?”
于是,命重臣修《氏族志》,但在初稿中,編修者無視皇室,而將“山東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為天下第一。
這讓李世民既無奈又難過。
不太明白,為什么會這樣。
但是這種風(fēng)氣沒什么改變。
這些大族依舊恥于和皇族聯(lián)姻。
甚至發(fā)展到了更加離譜的狀態(tài)。
時間到了唐文宗時。
皇帝向宰相鄭覃求婚。
希望鄭覃能把孫女嫁給皇太子。
但鄭覃寧可把孫女嫁給時為九品官的崔某。
唐文宗感嘆:“民間修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
閑話少敘。
李世民得知程咬金兵敗。
想起這么多年的恩情。
又后悔于沒有聽劉洎當(dāng)初的勸告,這才導(dǎo)致形勢糜爛。
正在這時又得知了李佑在到處傳播謠言,說什么自己不是他的親身父親。
給自己帶了綠帽子。
這心態(tài)就越發(fā)崩裂。
越想越氣。
不由地哀痛至甚,飲食不進。
還是群臣苦諫:“圣人欲為宿國公報仇,何苦摧殘圣體?”
這才振作身體。
開始吃東西。
程咬金的葬禮一辦完。
李世民就再無法忍受,把陰妃從冷宮里壓出,狠狠地卸了幾天甲。
出了幾口氣。
這才心里好受些。
也不再準備出征高句麗。
召集群臣,開口第一句話。
就是要御架親征李佑。
長孫無忌第一個出來勸告,“我軍已經(jīng)在新野失敗,暫時無兵可出。是不是先把北方的軍隊調(diào)過來再南下,愿陛下思之。”
儲遂良也勸道,“我認為李佑賊逞奸詭之計,致鄧州覆亡。然而征高句麗的事情已經(jīng)準備了很久,軍士都已經(jīng)趕赴幽州,糧草輜重已經(jīng)出發(fā)許久,現(xiàn)在南下,恐怕是力有未逮。。
李世民一聽這兩人一唱一和就有氣。
要不是這兩人當(dāng)初一直反駁劉洎,也不會出現(xiàn)現(xiàn)在的局面。
竟然還要阻攔。
要不是知道這兩人與自己的關(guān)系。
李世民只能認為長孫無忌是李佑的幫手了。
李靖也勸道,“陛下多年來南征北戰(zhàn),陛下麾旗所指則中原清晏,眼睛一轉(zhuǎn)便四夷歸服,聲威德望無與倫比,而今卻要南下遠征小小的李佑。這種事情,派一位大將軍既可。不然倘若很快攻克,傳出捷報還可以,萬一遭遇挫折,損傷威望,再引起百姓的反抗,國家的安危就難以預(yù)測了?!?p> 李靖的諫阻,李世民沒有聽進耳,“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朕心中有數(shù),不需多言?!?p> 他仰起鼻子,操著嘲諷的語調(diào)反駁說。
當(dāng)即表示:“朕意已決,無得再諫!”
其實李世民之所以反應(yīng)這么大,不僅是因為李佑的緣故,而是對于近段時間以來的不滿。
李世民受制于人,沒有立他滿意的李泰,反而立了李治為太子。
然而這幾個月的觀察。
對于稚奴是越來越不滿意。
準備改立吳王李恪,又被長孫無忌等人勸阻。
李世民其實心懷怨恨。
只是說不出口。
所以想御駕親征,找李佑出出氣,發(fā)泄這一年多以來郁積在心中的無名火。
更是想重整雄風(fēng)。
李世民打算親自統(tǒng)率大軍南下生擒李佑。
褚遂良和長孫無忌心靈相通再次出面諫阻道:“李佑罪大惡極,無疑應(yīng)該討伐。然而何必啟動圣駕。只要派出兩三員驍將,調(diào)集十來萬兵馬,仰仗陛下天威,就可以徹底打敗它。”
李世民冷笑,“朕帶兵打仗出身,知道怎么打仗!”
語氣十分不善。
見李世民語氣中夾帶的殺意。
長孫無忌連忙開口解釋道,“陛下的神勇武略,微臣曾經(jīng)親眼所見,怎么不知道呢。您誤會臣了。臣的意思是太子尚年幼,一旦離開京城,以如此尊貴的身份,去打李佑,萬一出了什么問題怎么辦?”
此時殿堂上議論紛紛,文武官員多數(shù)都不贊成御駕親征
他們哪里知道李世民肚里慪了氣,要擺脫長孫無忌等大臣的挾制。
李世民的額頭皺起三道抬頭紋,用不容置喙的腔調(diào)決斷地說:“李佑欺我,暴虐臣民,荊襄人們翹首企盼我們?nèi)ソ饩人麄?,正是南下的機會。要是不去,李佑繼續(xù)做大,到時候文武百官與朕都死于葬身之地。你們討論來討論去,就是看不到這一點?!?p> 朝臣們見李世民不像以前那樣廣采建議,都不再言語了。
李世民最終決定發(fā)兵六十萬,親征李佑。
這原本是準備遠征高句麗的軍隊,最后會吃到一個大敗仗。
就是不知道,現(xiàn)在拉來對付李佑,會不會如同歷史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