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陳興民,是個農民。
十七歲那年,他沒考上高中,喪失了讀書的機會。二十六歲那年,他沒能抓住賺錢的機會。于是,現在他五十八歲,還在干體力活,守著幾畝地。他說這就是他的一輩子。
他要跟我講他十七歲后的人生,他說不讀書的日子仿佛一切都變了。
我點點頭示意他講,但實際上我對此并不感興趣,我不想聽一個農民的奮斗史,而更想聽一個成功人士的自吹自擂,就像我因為一個夢而享受農村的一切,卻始終沒有改變對農民的看法。一開始,我來到這里,就只是想做一個許多農民百味人生的合集。
后來我被吸引了,才發(fā)覺,普通勞動者的人生也充滿精彩。那時候,我忘記了記者的身份,忘記了攝像頭,只想當個聆聽者……
——
那年中考結束,正是農忙的時候。
家里的成年人都去了地里上工,他便去村西頭打水,灌滿門口的大缸。然后拿上鐮刀,去路邊給豬割草。
中午的太陽火辣辣的,就這樣照射在他裸露的皮膚上,健康的小麥色也讓他整個人與土地融為一體。以至于當同學飛奔到他的面前,告訴他“我考上了”的時候,他的神情還依然恍惚。
面前的人是他從小到大的玩伴——鄭成器。
村子里的孩子,無拘無束,大多都生性跳脫,活潑開朗。而他們兩個偏偏就是例外,一樣的不愛說話,一樣的喜歡看書,也因此他們的成績往往都名列前茅,總會把對方當做自己上進的目標。
但他上初二那年,莫名的就生了場大病。家里本就貧寒,為了給他治病,就更是揭不開鍋。因為要省錢,家里人就找了一個有名的中醫(yī),配了幾副藥,在家里好生養(yǎng)著。那學呢,自然就沒上了,等到他病好的時候,也早就不知道落下多少課程了,于是之后也就沒接著上。
一年的時間過去了,中考的時候,他仍然像其他孩子一般憧憬著。于是與父母好說歹說的商量,去參加了中考,因為他已經可以預見,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參加考試了。
還沒開考之前他坐在考場上,整個人的背都挺得直直的,筆也都放在一起整整齊齊的。兩個眼珠子睜得大大的,正視著前方,活像一個雕出來的木偶。
可嚴肅的態(tài)度并沒有為他的考試帶來絲毫幫助,一出考場他的整個人就蔫了下去。后來的結果已經不難想了。
他眼前的鄭成器是個矮矮的黑小子,唯獨臉上燦爛的笑容會讓人晃了眼。他張口問起自己的成績,鄭成器的眼睛一下暗了下去,有些支支吾吾的。他還沒有明確說出結果,就已經開始安慰:“別擔心嘛,咱們整個學校也沒有幾個考上的,你不孬,你是這個!”隨后他將右手舉起握成拳頭,將大拇指伸出,又干巴巴的笑了兩聲。
沒有時間再去替好友憧憬美好的高中生活,陳興民與鄭成器簡單聊了兩句就告別了。他目送著他離開,直到他的身影漸漸消失在田埂之上,他才回頭繼續(xù)在地里埋頭,仿佛要將內心中那一點不甘心也一起埋進土里……
回到家后,喂了豬,燒好水,母親就回來了。面前擺著的依然是野菜湯和幾個用玉米面蒸成的饃饃,對于他們來說這根本就不夠吃。他們一家一共六口人,在他上面有三個哥哥,一個被分配到了鄉(xiāng)上的原紙廠,掙的不多,但是管飯,剩下兩個都在生產隊里掙工分,下面還有一個弟弟,正在念書。他們幾乎都是被母親拉扯大的,因為父親早早去世,對父愛有清楚印象的只有大哥和二哥。
所以他們的生活艱辛,食物也經常有不夠吃的時候,楊槐花,野菜,薺菜,河里爬的小螃蟹,田里飛的知了都能成為餐桌上的美食。于是在工廠的二哥就總把廠里的饅頭拿回家,那是一個很大的黃饃饃,沒什么味道,但在一起分享時能勉強填飽肚子,那就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光。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但一切都沒有變好,陳興民只希望時間過得再快一點,為家里再添一個勞動力。(生產隊只收成年人)
無事可做的日子里,陳興民想到了一個好主意——打草簾子。在家里的一個月,他幾乎將所有的空閑時間都放在了這件事情上。之后,在他的十八歲來臨之前的一周,他托二哥將自己的草簾子送去原紙廠,想換取一點收入。
結果,那些草簾子沒有被收,最終只能與木棍一起燃燒在灶臺下的火焰中。
唯一值得慶幸的事情是他也能夠參與勞動了,這樣的確好過些。
在地里待了半年多,兩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一個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個是改革開放。
自負盈虧的政策使得他們在地里干活就更加賣力了。與此同時,私人企業(yè)開始發(fā)展,工廠越來越多,商品也越來越多。他總算感覺生活有盼頭了。
沒有了生產隊對勞動力的限制,他的三哥也跟著二哥一起去了原紙廠工作。而大哥已經自立門戶,從家里搬了出去,最小的弟弟也出去當了灶兵。家里就只剩下了他一個閑人。
那時候縣上帶頭發(fā)展企業(yè),以前只有大城市才有的氮肥廠也建在了縣上。經機緣巧合之下,他來到了氮肥廠做臨時工。
為了方便回家,他買了一輛梅花牌的自行車,花了100多塊錢,比起曾經只能拿票買的鳳凰牌自行車不知道便宜了多少。
在氮肥廠的工作就是搭化肥這種體力活,封口等都是女工的工作。一天只要干滿8個小時,就可以離開回家,工廠里也有食堂。掙的不多,但也滿足。
不過安穩(wěn)的日子只過了一段時間。因為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氮肥廠沒過多久就倒閉了。他只能從縣上又回到村里,找找其他的活干。
不過跟他同鄉(xiāng)的鄧建國顯然更有想法。他執(zhí)意要離開家鄉(xiāng),沒人知道他要去哪里,于是他們就在這里分開。
七月的天氣,還火辣辣的。正在他苦惱接下來應該做什么的時候,高考的消息卻在此時傳來。
當初考上高中的鄭成器與另一個他已經記不清楚名字的人考上了大學。
錄取通知書到的那天,全村人的臉上都喜洋洋的,只有他一時有些恍然,心里空落落的,突然就感覺時間過得那么快。
送他們走的那天,村口圍滿了人,好不熱鬧。
夢三日
注:改革開放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時間都在1978年,不過因為是從南方開始,到北方的時候已經1981年了。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北方都是這樣,但是我們那里的確是這個時間,因為那個時候生產隊才消失。文中陳興民1964年生,1981年是17歲,2022年是5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