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漢末子珪

第三十八章 縱有灌口二郎在 天府亦有傾頹時

漢末子珪 菜愚 2071 2022-09-19 11:00:00

  若說東漢末年時,天下本應還有一塊樂土,當為蜀郡。

  自秦時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以來,蜀郡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水旱從人,民不知饑,時無荒年。

  其中有一件趣事,都江堰修建過程中,李冰次子李二郎亦有大功,蜀人感其恩德,在灌口為其立祠祭拜,世稱“灌口二郎”,民間俗稱“二郎神”。

  然則,縱有水利之便,亦躲不過人禍之災,蜀郡終究沒能成為樂土。

  由順帝、恒帝始,南土板楯蠻因受漢朝官吏殘酷剝削壓迫,便多次反叛,史料記載其“愁于賦役,困乎刑酷,至乃嫁妻賣子,或自剄割,陳冤州郡,牧守不理,去闕廷遙遠,不能自聞”。

  至靈帝時,光和二年(179),板楯蠻再次反叛,連攻犍為、蜀郡、廣漢,乃至漢中,此次叛亂歷時三載,直至光和五年,方才平息。

  中平五年(188),賊寇馬相號稱黃巾發(fā)動叛亂,板楯蠻又復起,此次深受兵禍的仍是犍為、蜀郡,甚至巴郡也受到波及。

  初平二年(191),任岐、賈龍反叛劉焉,交戰(zhàn)之地為何處?仍然是蜀郡。

  蜀郡連遭戰(zhàn)事,農(nóng)時一過不可復得,天府亦為之傾頹。

  幸而,蜀郡有地、有水、有人,只要不再遭戰(zhàn)火損毀,再現(xiàn)天府之狀也只需一載而已。翻車、水車兩物于蜀郡而言僅是錦上添花,開荒之策亦只算小有增益,唯江州犁,令蜀郡如虎添翼。

  有江州犁之助,又有瑞雪兆之豐年,蔡瑜不得不暢快:估算蜀郡今歲糧產(chǎn)之數(shù),三十稅一,民不加賦,便能以一郡之地養(yǎng)五萬步卒。

  若非蜀地乃這等糧倉,蔡瑜又豈會將顧雍派來親自主事呢?

  議畢兵事、看罷蜀郡,蔡瑜此次巡察便已完成一半目的,剩余一半落在南土。

  于是,蔡瑜自蜀郡一路南下,行經(jīng)蜀郡屬國、越巂郡,邊看邊走,歷時兩月有余,方至永昌郡治所不韋縣,此時已是五月末,張魯至永昌已近一載。

  顧不得歇息,蔡瑜攜張魯之臂入堂中坐定,向其詢問永昌郡民情,張魯于是一番解說。

  南土之民生亂,多因兩事而起,其一“不公”,其二“賦稅”。

  不公者,因語言、習俗不同,常有主官視南土之民為蠻夷,凡逢力役之事,便以南民充之,若南民有事上告,便置之不理。

  賦稅者,南土雖廣,多山而少地,商事不興。糧本就不足自用,還要繳納田賦。錢本就難得,又要繳納口賦、算賦,若不能足額上繳,便要按律受到刑罰。

  張魯?shù)酱?,因地制宜,再次改善五斗米道教法?p>  其知南民有賴打獵為生,并酷愛飲酒,便不再禁止屠殺、酗酒。若有南民錢、糧不足以繳納賦稅,便允其以草藥、獸皮、山貨代替,若仍有不足,便由郡府借其錢糧暫繳,待來年再還。

  如何還之?開荒。張魯借此大力宣揚開荒一事,鼓勵南民廣開耕地。凡南民觸犯法律,若非謀反、殺人等大罪,輕者罰其修路百步以贖罪,重者亦寬大處置。

  如此種種,張魯如今深受南土之民擁戴。

  蔡瑜聽罷,由衷贊道:“有公祺在,何愁南土不平?!?p>  其后一月,蔡瑜由張魯陪同拜訪方圓兩百里內(nèi)的南土部族,不論部族大小,蔡瑜皆以禮相待,并以糧、酒、布等物相贈。

  蔡瑜攜禮前來,各部族首領(lǐng)自然要設(shè)宴款待。

  于宴席之上,若其崇文,蔡瑜便與其論道。若其尚武,蔡瑜便脫下袍服,與其較量一番,再一展射藝。若其好酒,蔡瑜便與其對飲,令其一醉方休。偶遇狂妄之輩,夸耀其武力,蔡瑜亦不以為忤,只輕描淡寫道:“平日里,瑜麾下不過僅四五萬精兵而已,若逢戰(zhàn)事,至多只得二十萬士卒,不能再多,否則便要損傷民力矣。”

  南土之人好歌舞,常有部族以歌舞相迎,蔡瑜每每欣然和之,也有一些南土少女見蔡瑜長得英俊,便上前示之心意,反倒令蔡瑜覺得難以招架,連連表明家中已有嬌妻,委婉拒之。

  張魯只覺大開眼界,認定蔡瑜必能成就大事。

  數(shù)月后,其書信與蔡瑜,蔡瑜看后方知,其名已在永昌郡廣為流傳。

  傳言中,益州之主相貌英武,身高一丈,為人謙和,又有威嚴,能歌善舞,千杯不醉,其武藝不下蚩尤,其射術(shù)可比后羿,乃瑞獸麒麟轉(zhuǎn)世,更有無數(shù)天兵下凡聚于其麾下,為其掃平邪祟,重整人間。

  蔡瑜閱后,不禁啞然失笑:這便是益州啊,神神鬼鬼的事情總能大行其道。轉(zhuǎn)念一想,此傳言背后定然有張魯出了大力,為其推波助瀾。不過,若能利于收攏人心、安定南土,蔡瑜樂見如此。

  此乃后話也。

  永昌郡之地域囊獲后世云南西部、緬甸東北部地區(qū),經(jīng)不韋縣向東,便是益州郡,為后世云南東部區(qū)域,治所在滇池縣。

  滇池縣有一個滇池,對,就是后世的滇池,滇池北方有一個昆明池,乃是后世之洱海。

  益州郡之繁華與后世相比乃天壤之別,但景色之秀麗卻更勝一籌,少了些人工雕琢,多了些原始之美。

  益州郡太守高眹乃史上留名之人,盡管知者不多。

  宋代蘇軾有一首詩,名曰《監(jiān)試呈諸試官》,其中有一句“謂當千載后,石室祠高眹。”便記載了其留名之緣由。

  高眹此人為政并不突出,若非為安益州士族之心,彼時又無恰當之人可用,蔡瑜定不會以其為益州太守,但其于文化、藝術(shù)創(chuàng)作卻有一手。

  歷史中,高眹本應仍為蜀郡太守,并于一載之后,在蜀中石室修建周公禮殿,留下諸多石刻。如今,蔡瑜改任其為益州郡太守,恐怕這些石刻已無緣面世。

  蔡瑜在益州巡視十多日,大皺其眉。

  郡內(nèi)以雍氏為首的豪強作威作福,郡民滿腹怨言,而郡守高眹卻沒有作為。

  凌操以暗部探查益州內(nèi)外,故此,蔡瑜對此早有耳聞,可百聞不如一見,益州郡之事要比蔡瑜所料更為不堪。

  蔡瑜心中極為不滿,卻并未表露,仍對郡守高眹勉勵一番,繼續(xù)向東,至牂牁郡。

菜愚

感謝“覺非QaQ”的月票支持!   感謝“榮在液壓”、“書友-0683”、“書友-8457”、“詭者丶”、“思星云飛”的推薦票支持!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