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殘卷

殘卷

吳作人 著

  • 歷史

    類型
  • 2022-11-13上架
  • 716459

    已完結(字)
本書由紅袖添香網(wǎng)進行電子制作與發(fā)行
©版權所有 侵權必究

第一章 古宅書房里的故事

殘卷 吳作人 2467 2022-11-13 06:21:52

  古宅因多年失修,幾處的墻體已經(jīng)剝落了,碩大的古樹,樹技已經(jīng)緊貼著房頂,不盡是漏雨,很多的瓦片都被樹技移動了原來的位置,白天陽光直射堂中,夜里明月已不是床前,把整個臥室都照亮了,再不修已經(jīng)無法住人了。老爺爺說應該要大修一下,幸好有一處偏房可以臨時住一下,這一修可能要花上個把月。

  老爺爺說,在大修之前要把老爺爺?shù)臅空硪幌拢褧坷锏臇|西整理出來,防止在大修的時候受到損壞。

  老爺爺書房里都是些老物件,最多的是一些老祖宗留下來的古書籍。古書籍很多,很多的都已經(jīng)破舊了,不能隨便地搬動,必須一件一件,一本一本的整理。大大的木箱子,雖然里面放著一些防潮,防蛀的藥材,箱子打開的時候還是有濃濃的霉菌氣。

  老爺爺十分地講究,這事必須由長孫來整理,這一下把我忙夠一陣子了,沒有辦法,家里的事情老爺爺是說一不二的,我就向隊里請了假,整天在古宅中整理老舊物。

  我一個人在慢慢地整理,老爺爺在一旁邊看著。大木箱子里除了很多的古書籍,還有一些老物件,對古董自己沒有什么興趣,整理好就放到了剛剛新買來的三個木箱中。

  古書籍占去了兩大木箱,在整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幾本已經(jīng)舊的不能再舊的線裝書籍。聽老爺爺說,這是祖宗留下來的札記。聽這么一說,我有了點興趣了,老祖宗留下的札記到是值得一看,看看祖先發(fā)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那幾本書確實太破舊了,缺角,有些頁中都霉掉了,有三分之一都已經(jīng)剩下了半頁,幸好字跡還十分清楚,蠅頭小楷,想不到祖先的書法這么好。

  聽老爺爺說,我們家的祖先是在皇帝身邊上書房行走的,這幾本札記是那在皇帝身邊上房書行走的老祖宗告老還鄉(xiāng)的時候書寫的,但是那朝那代,老爺爺已經(jīng)記不起來了。

  我就在整理的同時,一邊看這幾本老祖宗的札記。老爺爺看我看的這么認真,就說我如果有興趣就帶回慢慢看,因此我就把那些古書籍整理好了之后放到了一邊,把老祖宗的札記另外放,等整理完了之后,再帶到了自己的臥室里收藏了起來,慢慢地翻看。這幾本札記已經(jīng)殘缺不全了,斷斷續(xù)續(xù)。

  札記上記載:

  在江南丘陵,在丘陵中有一處盆地,盆地中山脈,河流碗蜒起伏,山嶺常年綠蔭,河道流水緩緩,光熱充足、降水豐沛、氣溫適中。在盆地腹地有一座城池-千年古城,這座古城始建于唐朝,歷經(jīng)八百多年了,時代的變遷,古城的城名已幾度易名,人們記得比較多的地名是信安古城,亦名江城。

  信安古城處在丘陵盆地的邊緣地帶。古城北靠千里山岡,西南山巒環(huán)抱,古城向東一馬平川。

  古城四面環(huán)水,信安河和江陽河在城西南自兩港口匯合流入依城而過的信江,水流經(jīng)城西四碼頭,望江亭,江水緊依城墻邊而過,繞城至城北石灘渡,大江東流;古城的西南面,烏水江自九龍湖、繞至城東南,流經(jīng)黃龍壇,南山腳下,亙跡渡至航頭與信江水流匯合,往高門鎮(zhèn)流向長江,歸入大海。城池的城外水系河流縱橫寬闊極致,西南是盆地邊緣,西霞山脈,信安河源頭高山流水,從烏水江、江陽河、信安河向著城池而來,西南開闊沃野幾十,上百里地,東南一馬平川至丘陵盆地中腹。

  在信安的西部有一處古代道人修練的地方,從信安過去都是山路,山路十八彎,那都是深山老林。

  歷史上的信安曾經(jīng)十分繁華昌盛。不知歷史上的哪位道家高人在此地建造的城池,憑借著信安的地理特殊條件,營造起城里的建筑均頻有易術,借助城中的少君山,與之相呼應在各個要地的亭臺樓閣都非常有講究,還有城中的河道,石臺,石橋,地下水系,都含有易數(shù)。這座古城近千年來,演義出很多的民間故事和傳說。

  古城,按照八卦方位,在古城的震、巽、離、坤、兌、坎六個方位,即城東、城東南、城南、城西南以及城西、城北六個方位建筑有六座城門,震位建有東和門、離位建有進士門、巽位建有清輝門、兌位建有航遠門,因城門外有卷雪亭而俗稱望江亭、坤位建有和豐門、坎位建有水清門。并且在各個城門上都有筑有城樓,城樓上能眺望遠處。

  東和門、進士門、清輝門三座城門是從陸地進入城里。最為熱鬧的是進士門,進士街,古代的馬幫經(jīng)過古城時都是從此門出入。航遠門、和豐門、水清門三座城門是從水路進入城里的,最為熱鬧的是航遠門,即望江亭門,也是六座城門最為繁華的一個城門,因為以前來往古城的運輸,客商基本上是走水路的。

  城墻外挖有城壕,入門處均設有吊橋。在和平年代里,吊橋也只是個擺設,也沒有士兵站崗,老百姓平安無事地出入。一到戰(zhàn)爭年代,這吊橋那就起作用了,老百姓進出都要檢查,防止奸細混入城里搞破壞,一旦開戰(zhàn),守城時,吊橋就吊起來,要出戰(zhàn)時,吊橋放下來。

  整個城垣四面環(huán)水,西面臨江,緊挨著城墻,站在城墻上可直觀江水奔騰,從西向北而過的江面離城墻有五里開外,當?shù)刈钣忻氖鞘癁┒删驮诔潜钡慕嫔?,東面的江面離城里更遠一些,有名的就是亙跡渡,亦叫東跡渡。而南面的江就更遠了,離城里有二十公里之多,過南面的九龍湖進去都是大山了。

  古城的城壕就是護城河,環(huán)繞于衢州古城的東,南,北三面,與城西的信江交合,成為古城的天然屏障。

  內城河的河水是從外城壕注入的,西河自甘蔗橋折而東,歷華豐,仙履即莫家橋等諸橋,與烏橋之水合;東河則從獅橋北出烏橋與西河水合,又折而東,入郡治龜峰之麓即崢嶸山東南出,經(jīng)寶坊寺北折,過菱湖即塘田垅,向北而出。內城河是城中與生活戚戚相關的河道,保持城中水源充足,而護城河則是城防工施。護城河與城外江水貫通,與城內少君山下的內河、東河、中河、西河、南湖相通,內城河又與白布池塘、鴨子池塘、荷花池塘的地下水相連,城中的流水長年不旱。在這幾處的池塘中又暗藏著很多民間傳說。

  信安古城內市面十分的繁榮,縱橫交錯六條街,形成寬窄,長短不一的三十六條街,有短只一步的一步街,有縱橫交錯處的棋盤街,有連綿鄉(xiāng)村的廿里街。三十六條街均有二條巷,七十二條巷中有二百五十六口井分布城里巷弄居民宅院之中,獨眼井,兩眼井,四眼井分散在富裕人家、尋常老百姓中間。古城里有很多的民間作坊分布在城中各處。很多的街、巷、作坊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故典和來歷。鴨子池塘、荷花池塘兩條蛟龍,古城三怪,以及古城里很多的民間的故事,就更使得古城里顯得樸塑迷離。

  近千年來,古城始終在周而復始地變化著,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記載,能完整保存下來的已是不多。

吳作人

在破碎的杞記中,找到了祖先留下的足跡。   望讀者多加指點,給予關注,投上一票。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