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仙俠

道氣武

第二十一章 澤子五法

道氣武 太上觀月 1584 2016-11-15 06:00:00

  《震法》是從莽牛奔跑和沖擊中得到的靈感。

  參照莽牛拳招式,取其六式拳法,以此六式為基礎(chǔ),加入感悟和刪減,成就了“練法”。

  如果說立法是靜法,那么震法就是動法,這正是“動靜結(jié)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動轉(zhuǎn)化的理念”。

  震法是寧澤八年來,苦練莽牛拳的濃縮,剔除莽牛拳中其它種種,唯一留下了可以使肌肉、骨髓、臟腑及筋脈震動的六式拳法。

  每次,荒獅狩獵,寧澤都會觀察莽牛奔跑的動作,它全身的肌肉變化,呼吸及血液運轉(zhuǎn),直到他輕身功夫大成,開始在奔跑中,接觸莽牛,在莽牛的沖擊中,觸摸莽牛,再結(jié)合他對人體的了解,最終成就了“震法”。

  如果說松法,是潛移默化的靜養(yǎng),那么震法就是動練,強化身體的各個部位。

  寧澤將六式莽牛拳,濃縮成了三式。

  有莽牛拳的影子,但是卻絕不是莽牛拳。這三式,是非常純粹的拳法,只有“震”。

  完成“震法”,用了八天時間,震法是他最熟悉的拳法,用時較少。

  《浮法》是輕身功夫的一種。

  他觀察莽牛浮水,結(jié)合“香像渡河”…“一葦渡江”…“步步生蓮”…浮力……平衡等理念,創(chuàng)造的“用法”。

  人想要浮起,只需做到兩點,有物可踩和輕身。

  無論是草上飛,還是步步生蓮,即使是傳說中的御劍飛行,又或是騰云駕霧,首先得先有物:“草、蓮、飛劍、云霧?!?p>  有了前提,然后就是輕身,這就要求武道者,控制真氣,使得身體內(nèi)外氣平衡,如此便可達到輕身的目的。

  浮法重在理念,他只創(chuàng)出一招,就是“步步生蓮”,他奔跑時,腳下氣團,是步步生蓮的雛形,由于對真氣的控制,比較粗糙,形不成蓮花,此時的步步生蓮,只是半成品。

  “浮法”用去了十二天時間,看似簡單,想要將這些理論,轉(zhuǎn)為功法,卻是極其不易,很多時候都是詞不達意,難以言明,只得反復(fù)修改。

  最后一法為“定法”,他用了二十五天時間,才最終完成,這也是最耗他心神的一法。

  《定法》是觀莽牛休息,受啟發(fā)。

  定法既是靜法,又是凈法,其中有“道家致虛極守靜篤,又有佛家的禪定,也有儒家的至誠之道,寧靜致遠,還有瑜伽思想及龜息等理念,還借鑒了歸元法……”窮盡智慧,方成此法。此為打坐入定之法,和平常氣道修煉不同,定法是深層次入定的方法。

  武道者打坐練氣,意識清醒,而定法不同,入定之后,就猶如進入深度睡眠,會失去對身體的控制,猶如假死。

  此法修煉,不能兼得運轉(zhuǎn)真氣,比之道佛兩家打坐,還要投入,所以寧澤稱之為“定”,即心外無物。

  定法別無他用,唯生智慧,打坐入定,讓人靜中生慧,思考、解決武道問題,參悟武道境界。

  在定境中,武道者所有智慧集中,思考一件事情,悟性大增。

  但是定法要求苛刻,不是誰都可以入定,這還要看心境修為,比如高僧就容易入定,而欲壑難填之輩,就永遠無法入定,這也就是至誠之道,心誠則靈。

  長入定境,武道者的精神、智慧、氣質(zhì),都會得到增強,心靈會愈加通透。

  定法深入就是觀想:入定觀想法,就是入定時,觀想一物,或一人,或一字,或一畫……

  長觀佛則慈悲,長觀道則無為……此法最為神秘,有種種未知,是為“智慧法”。

  寧澤參悟五法,常入長定,精神越來越好,入定功行,也越來越深。

  在寧澤完成了定法的一刻,五法皆成,此為圓滿。

  這時,他進入了一種大歡喜,他頓悟了,萬法皆空,無為無我定境。

  他紫府中,早已飽和的滴水真氣,開始旋轉(zhuǎn),向內(nèi)擠壓,最后形成了,一滴清亮水滴,這就是滴水真元。

  寧澤在大定中,氣道突破,跨入了筑基境界。

  雙眼睜開,白光乍現(xiàn),隨之消失,只有精氣神極其飽和外溢,才會神光外泄。

  寧澤將桌面上的手稿,收起,這可是他所積累的結(jié)晶,猶如他自己的孩子,終于出來了。

  寧澤思考片刻,在一張空白紙上,提筆寫下“澤子五法”,同手稿收在了一起。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