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兵先來到了右翼的弩弓隊和后隊的陣地。
這兩隊是他的直屬部下,所以他也更隨意,沒有提前通知林季或史東,就帶著親兵在陣中隨意走走看看,重點檢查下大家的武器裝備和精神狀態(tài)。
隨后他又回到了中隊,在隊副胡二毛的陪同下巡視一番。
最后才來到左翼的右隊和前隊的陣地。
巡查這五個隊時,他能明顯地各隊士卒對他的態(tài)度的差異。
當他出現(xiàn)在弩弓隊和后隊的士卒們面前時,這些士卒會立即放下手頭上的事,直刷刷地站起來,用筆挺的身姿來迎接他的檢查。
“你們辛苦了!”
當他安慰這里的士卒時,他們也會精神飽滿地回道:“弩弓/后隊必勝!”
而當他來到其余三個隊時,那些士卒們大多正在吃飯,瞟了他一眼后,繼續(xù)捧著碗,該干嘛就干嘛,不會因為他的到來而停止自己的活動。
造成這種反差的原因,除了弩弓隊和后隊士卒對他的情感不同外,呂兵認為更主要的還是訓練因素。
歸義都究竟是一支從山匪身份轉變過來的軍隊,身上保留著散漫的匪徒習氣,不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訓練,根本不可能糾正過來。
呂兵在左翼的陣地里穿梭,找到了正捧著碗吃飯的宋華,先一步招呼道:“宋判官。”
自呂兵加入歸義都以來,他和宋華之間的關系一直都很微妙,兩人同為軍官,在都內(nèi)經(jīng)常碰面,卻從來沒說過一句話,哪怕僅僅打個招呼。
畢竟在三清鄉(xiāng)時,兩人曾有過一段沖突。呂兵不是個喜歡講話的人,所以沒向宋華解釋過,而宋華是個要強的人,對于曾栽在呂兵手里耿耿于懷,更不會主動來和呂兵講和……
宋華大概想不到呂兵會在這時主動來探望他,愣了一會才放下碗,站起來回道:“呂司馬。”然后就不知道該說什么了。
其實呂兵也不知道該說些什么……
他望了一遍被宋華挑出來的、圍在宋華身邊的一百名跳蕩兵,向宋華問道:“你們還有什么需要的沒有?如果有的話就提出來,我會盡量滿足你們。”
宋華替他們回答呂兵:“我們只需要羅夫人的人頭。”
隨后又朝向那一百名跳蕩兵大聲吼道:“告訴呂司馬,我們要拿羅賊的人頭來干嘛?”
“做夜壺!”
一百人齊聲答道,同時哄笑成一片。
這樣看來,呂兵再說任何話都只顯得多余了。
不過他還是在離開前提醒宋華:“若能順利沖散敵陣,我定會向都頭稟明你的功勞;若不能,你也不用勉強,可及時退回來,我們會在身后掩護你?!?p> “知道了?!?p> 宋華張了張嘴,大概還要說句“謝謝”之類,最終沒說出口……
一個時辰轉瞬即至。
呂兵回到中軍,佇立在筑起的五尺高的將臺上,身后是歸義都的大纛和他的牙旗,身側是一排戰(zhàn)鼓金鑼。
這是一場純粹的平地野戰(zhàn),雙方拉開陣勢,正面互推。
地形對青衛(wèi)營有利,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戰(zhàn)馬,但歸義都沒有選擇,對方已經(jīng)搶先占據(jù)有利地勢以逸待勞,他們是進攻方。
“擊鼓!”
呂兵朝身側點了點頭。
“咚咚咚!”的鼓點聲隨即響起。
天地的寧靜被劃破。
在呂兵的左前方,一百名全副武裝的跳蕩兵剛剛飲完烈酒,聽見鼓聲后將酒碗一扔,霹靂巴拉一整響,又大聲叫嚷一番,便在宋華的帶領下脫離陣線而出。
他們的步伐略顯沉緩,這并非是猶豫或怕死的表現(xiàn),而是在為后期發(fā)力沖刺蓄積力量。
這是一群有著豐富陷陣經(jīng)驗的跳蕩兵。
待宋華等人走出兩里地,開始第一次停頓休息時,呂兵也下達了第一道命令。
他令全軍拔營跟進,保持與宋華等人的距離,并攜帶上所有輜重車輛和拒馬。
反復數(shù)次后,他們與對面的青衛(wèi)營間距不足五里。
隨著距離的拉近,他們也更加清晰地看清了自己的敵人,一排排拒馬木樁組成的外圍陣線背后,營帳林立,營中人數(shù)遠多于歸義都,且有大量戰(zhàn)馬和牲畜。
在歸義都推進的這段時間內(nèi),青衛(wèi)營始終固守陣線,絲毫未動。
呂兵捉摸不透對方的意圖。
但他也不敢再輕易冒進,傳令全軍就地結陣,兩翼收縮陣線,將所有車輛和拒馬堆積在前方,組成兩道縱深防線……
青衛(wèi)營依然未動。
此時唯一還在行動的只有宋華和他的一百名跳蕩兵。
他們前進的目標始終未變,正前方的青衛(wèi)營右翼。他們的行進速度依舊緩慢,此時卻不顯得沉緩,而是堅定。
當他們行進到距敵軍不足三里地時,進行了最后一次停頓休息,同時將甲衣上的布帶再用力系緊,把頭盔摁緊在頭頂,然后再互相幫忙把木盾捆在左臂上……
再往前,便進入了弓弩的射程,也不可能再用正常的速度推進,必須得全力沖刺,他們也必須得借助這最后一次休息補充體能,和勇氣。
呂兵也不清楚他們是如何做好了赴死的準備,只看見短暫的停頓后,那一百個黑點又行動了起來,變換成一個錐子形狀,以最快的速度刺向?qū)Ψ疥嚑I。
與此同時,層層疊疊的箭矢破空時特有的“嗖嗖嗖!”聲憑空而起,又從天而落,至上而下響徹整個大地。
每一陣箭雨落下,還在跑動的黑點便會減少一部分。
從最初的錐子形狀,減員成箭枝形狀,再減員成孤零零地箭頭……
固守在陣線后的歸義都大部士卒也都拼命發(fā)出各種吶喊助威聲,妄圖用這種方式來掩護同伴們的沖鋒。
最大的吶喊聲來自左翼的前隊和右隊,他們目眥欲裂、群情激奮,若非有軍紀約束,只怕此刻都已經(jīng)沖出陣營,與他們的老領導并肩沖鋒了……
呂兵此時感受到了每一名統(tǒng)帥都會經(jīng)歷的艱難抉擇。放任宋華他們繼續(xù)沖下去,只能是眼睜睜看著他們一個個倒下;若想要鳴金收兵,卻已然太遲,既無法挽救他們的性命,反倒會在整支軍隊嚴密的陣線上主動放開一個缺口。
就在呂兵思索該如何支援宋華部時,對面一直按兵不動的青衛(wèi)營卻突然有了動靜。
而且動靜極大。